美歐關係緊張之際,歐盟對華強硬派釋放緩和信號?專家:言之尚早
過去的一週,美歐跨大西洋夥伴關係成爲了全球關注的焦點。特朗普政府就烏克蘭問題所持的立場、與俄羅斯的接觸以及對歐洲國家內政的置喙,進一步凸顯了美歐間的分歧與矛盾。
慕安會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在慕安會閉幕式上表示,美國副總統萬斯發表講話後,“我們不得不擔心我們的共同價值基礎不再穩固”,“歐洲不是可有可無”。
而與此同時,歐洲方面近期的涉華表態似乎讓外界看到其對華關係的調門有所變化。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eu)刊文寫道,“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議程,歐盟無意祈求優待”,“歐盟意在告訴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我們有其他選擇”。
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陳暘認爲“言之尚早”。他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歐洲可能希望通過利用中美關係或中國市場的潛力來增加其與美國博弈的籌碼,但這並不一定直接轉化爲中歐關係的實質性改善。”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簡軍波則向澎湃新聞強調,考慮到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或爲中歐在經貿領域創造更多合作空間,但歐洲近期涉華表態的兩面性不能忽視。
歐盟或尋求擴大與中方貿易合作
今年以來,中歐保持着持續的交往互動。據新華社報道,1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通電話。1月19日至24日,應瑞士、荷蘭政府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訪問瑞士、荷蘭,推動自貿協定升級談判,深化綠色科技與供應鏈合作。這都爲2025年中歐高層交往奠定了“開門紅”。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應約會見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慕安會期間,王毅還與其他歐洲國家領導人及政要會見、會談。
當中方官員到訪歐洲時,歐盟對外行動署亞太總司長科旺斯特倫也率團訪問中國。據中聯部網站消息,2月12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在北京會見科旺斯特倫。科旺斯特倫表示,歐中之間存在差異,但在廣泛領域可進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歐中都維護自由貿易,歐方願同中方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處理經貿分歧。
在美歐關係因特朗普重返白宮而面臨經貿與安全雙重壓力的背景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期多次釋放緩和姿態,強調借中歐建交50週年契機深化合作,重新平衡中歐關係。
2月4日,馮德萊恩在“歐盟大使會議”上表示,歐盟將繼續在對華經貿關係中“去風險”,但雙方仍有建設性接觸的空間,尋找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甚至達成能夠擴大貿易和投資關係的協議。
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歐盟與美國的貨物貿易總額達9759億歐元。其中,歐盟錄得3330億歐元的貨物貿易順差。202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則爲7400億歐元。
簡軍波分析表示,爲了應對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歐盟需要尋找新的市場以彌補潛在的貿易損失,而中國市場則成爲一個可能的選擇。“中歐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方面有共同的立場,雙方均有意願推動貿易增長,存在潛在的合作空間。”
香港《南華早報》刊文稱,歐盟在爲與美國的摩擦做準備之際,正調整對華立場和態度,“馮德萊恩在‘高度競爭與高度交易化的地緣政治時代’對與北京加強關係持開放態度”。
更早些時候,在丁薛祥訪問歐洲的同一時間段,馮德萊恩1月21日在達沃斯論壇上14次提及中國,雖沿用“市場扭曲”等強硬措辭,但更突出“互利共贏”基調,並強調中歐雙方在綠色能源合作的潛力。另有媒體注意到,馮德萊恩在此次演講中僅提及美國1次。
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Politico.eu)1月21日刊文寫道,“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議程,歐盟無意祈求優待”。馮德萊恩爲歐盟經濟發展描繪了一個樂觀的願景,重點提及中國、印度、南美和非洲,“意在告訴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我們有其他選擇”。
馮德萊恩和歐委會層面的積極表態,有望爲雙方產業界注入深化經貿合作的信心。作爲多邊貿易體制的共同維護者,中歐已形成強大的經濟共生關係。據央視新聞報道,1月21日,商務部召開歐洲企業圓桌會。與會歐方代表均表示,反對與中國脫鉤斷鏈,願長期深耕中國市場共享發展機遇。數據顯示,2024年中歐貿易額爲7858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達2600億美元。
在安全戰略層面,簡軍波表示,特朗普政府在俄烏衝突和格陵蘭島等問題上對歐洲施壓,迫使歐洲的自我防衛需求急劇上升。“當歐洲集中精力應對自身安全挑戰時,對外戰略的動力和能力下降,針對中國的挑釁行爲也可能隨之減少。”
專家:“不要誇大近期歐方涉華表態”
從馮德萊恩及歐委會近期釋放的信息看,正試圖爲中歐關係注入更多務實因素。但同時,在所謂的“競爭”層面,歐盟依然沒能擺脫矛盾心態。受訪專家認爲,歐盟此番“示好”更多是應對美國的權宜之計,不排除若特朗普政策軟化,歐盟對華態度再生變數的可能性。
簡軍波特別指出,從經濟層面來看,歐洲目前的表態既是一種策略,也是對現實的迴應。由於美國加徵關稅導致歐美經貿可能發生重大變化,歐洲或不得不尋求與中國更深入的經貿合作。“這種調整是基於現實的需要,但並非一種戰略性和長期性的根本性轉變。”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將對進口汽車徵收25%左右關稅。德國工商大會外貿主管沃爾克·特雷爾稱,特朗普提到的對進口汽車徵收關稅措施,將給德國汽車行業造成嚴重破壞。“美國和歐盟之間的關稅升級將帶來嚴重後果。保護主義不是解決辦法,反而會阻礙大西洋兩岸的經濟增長。”
另據新華社報道,此前一天,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17日前往華盛頓與美方會談,以應對一觸即發的美歐貿易戰。歐盟正重新評估對美戰略,動用一切可用工具來維護自身經濟利益。
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13日簽署備忘錄,要求相關部門確定與每個外國貿易伙伴的“對等關稅”。據法新社14日報道,歐盟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稱,該機構將特朗普提出的“對等關稅”貿易政策視爲“朝錯誤方向邁出的一步”,歐盟將對不合理的貿易壁壘作出“堅決、迅速”的反應。
陳暘也認爲,“歐洲可能希望通過利用中美關係或中國市場的潛力來增加其與美國博弈的籌碼”,“但這是否直接轉化爲中歐關係向好,還需謹慎看待”。
簡軍波進一步指出,事實上歐洲目前面臨諸多困境,尤其在安全領域仍高度依賴美國。“在此背景下,不排除歐洲爲了獲得美國承諾,而在對華政策上順應美國訴求的可能性。”
同時,陳暘補充分析道,歐洲在面對美國壓力時,可能會更加重視與第三方國家的合作,而合作對象不僅限於中國,也包括印度、日本等其他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據Politico.eu報道,新一屆歐委會內閣的首訪目的地即爲印度。歐委會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表示,馮德萊恩將率領她的整個歐盟委員會內閣團隊於二月下旬訪問印度,目的是建立新的戰略伙伴關係並推進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陳暘強調,需冷靜審視歐方“建設性接觸”提法的實質內涵。“中歐長期保持互動,所謂‘建設性’不代表否定過往接觸。我們更應關注實際行動——比如,是否推動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簽署、建立制度化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等。具體行動比外交辭令更值得觀察,聽其言,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