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牛內臟風險…食藥署委託評估 產地標示「一切依上級指示」
外傳美國牛肉內臟、絞肉成臺美關稅談判籌碼,研議開放進口,食藥署對此不做任何迴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尚未宣佈對臺對等關稅,據傳,目前禁輸入的美國牛肉內臟、絞肉成談判籌碼,研議開放進口,爭取優惠關稅。據悉,國內早做好準備,今年初,食藥署已委託學者評估美國進口牛絞肉、牛內臟之風險,且於六月完成風險評估,就等食藥署公佈評估結果。對此,食藥署不願做任何迴應。
美國總統川普至今尚未公佈與臺灣之間的對等關稅,外傳,美牛進口以及美豬含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值,是卡關的關鍵原因之一。
成大副校長李俊璋表示,二○一九年修訂肉品萊克多巴胺標準時,以○點○九ppm分析,當時認定風險危害在可接受範圍,開放含萊劑的豬內臟進口,其風險集中在坐月子婦女,但整體都在可接受範圍,目前他尚未接到經貿辦或食藥署要求重新進行風險評估。
昔因狂牛症疫情,禁止輸入臺灣的美國牛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等,因美國已超過十年未出現狂牛症案例,各界推測,因應此次關稅談判作爲籌碼而放行。一位參與食藥署食安相關委員會專家指出,食藥署早在今年一月就已委託某國立大學執行進口牛肉內臟、絞肉風險評估,且該案已在六月已進入尾聲,但尚未對外公佈,據瞭解,皆在等候食藥署高層的命令,才能揭露風險評估結果。
關稅談判初期,一直傳出我方將國人的食品安全當作籌碼,一開始疑研議取消豬牛的產地標示,衛福部過去被問及此事,態度皆相當堅定,衛福部長邱泰源在今年五月於立法院接受質詢時,還強調「豬牛產地一體適用」,守護食安沒有退讓不退讓的問題,對產地標示的態度絕不妥協;食藥署高層前天深夜再被問及此事,一改口徑,低調回復「一切依上級單位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