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導致全球7萬孕產婦死亡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找到致病元兇

7月9日,上游新聞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獲悉,該院童超教授團隊近日在心血管領域權威期刊發佈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胎盤來源的外泌體中過量存在的中性內肽酶通過干擾關鍵的特定血管舒張信號通路,會引發子癇前期高血壓的核心分子機制。

子癇前期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嚴重併發症,以新發高血壓、蛋白尿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爲特徵,數據顯示,該病每年會導致全球約7萬孕產婦死亡,但其確切病因長期不明。

本次研究中,研究團隊首先從正常孕婦和子癇前期患者的胎盤中分離出胎盤外泌體。

將子癇前期患者來源的胎盤外泌體注射到孕鼠體內後,孕鼠從妊娠第11.5天開始就出現進行性血壓升高、尿蛋白顯著增加、腎臟損傷等典型病理改變。同時,母鼠體內的相關症狀也精準模擬了人類子癇前期的核心臨牀特徵。研究團隊還發現,相同劑量的胎盤外泌體在非孕鼠中不會誘發任何異常,這強烈提示胎盤微環境對於相關疾病的發生具有特異性。

研究團隊發現,與正常外泌體相比,胎盤外泌體中的中性內肽酶含量顯著升高。

爲確證中性內肽酶的作用,研究人員團隊構建胎盤特異性過表達中性內肽酶的小鼠模型。研究過程及結果直接證明在病理狀態下,滋養層細胞會主動將過量的中性內肽酶“裝載”進入外泌體並釋放入母體血液。在分子層面,研究團隊發現中性內肽酶對血管活性肽C型利鈉肽的降解能力遠超其他肽類。

這些實驗首次在分子和細胞層面完整證實:胎盤來源外泌體中的過量中性內肽酶會通過特異性地降解內皮細胞局部的C型利鈉肽,阻斷了CNP-NPRB信號軸介導的內皮-平滑肌細胞間對話,從而導致血管舒張功能障礙,最終引發高血壓。

該研究成果爲開發針對子癇病因的精準防治策略帶來了新的思路。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實習生 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