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電車改變高端定義,保時捷不再是高端跑車?

北京車展上的保時捷Taycan

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17日,《紐約時報》週一發文稱,憑藉精密工程技術主導中國高性能汽車市場數十年後,德國車企正在輸給中國競爭對手,後者已將高端汽車的定義轉變爲電動化,智能化以及價格親民的汽車。

中國車企推出的許多新車型看起來很像德國競爭對手的車型,比如大受歡迎的小米SU7,它的設計就模仿了保時捷Taycan。小米SU7在動力和制動性能上可與Taycan媲美,同時還集成了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輔助泊車,使用車主喜歡的歌曲與他們打招呼。不過,小米SU7最具吸引力的一點是:它的售價僅爲Taycan的一半左右。

結果就是,那些數十年來主導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的德國車企正目睹自己的銷量下滑,而小米去年則售出了超過10萬輛SU7。

低估中國車企

受此衝擊最嚴重的品牌之一是保時捷。該公司上月報告稱,2024年其在中國的交付量暴跌28%。儘管保時捷在全球其他地區的銷量均有所增長,但中國市場的下滑幅度足以拖累其全年全球交付量下降3%。

小米位於北京昂貴購物中心地段的汽車經銷商

多年來,德國車企一直依賴中國市場來彌補其他地區需求疲軟的問題,這也導致它們忽視了自身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首當其衝的便是不願採用如今定義中國市場的汽車技術,即配備先進軟件和越來越依賴人工智能的電動汽車。

“德國、美國以及日本和韓國的傳統汽車製造商嚴重低估了中國車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電動出行和軟件定義汽車這兩個關鍵領域。”位於德國貝吉施格拉德巴赫的汽車管理中心主任斯特凡·布拉策爾(Stefan Bratzel)表示。

市場專家指出,軟件技術的進步以及自動駕駛、遠程控制等功能已成爲中國電動汽車的標配,這給歐洲車企帶來了壓力。它們過去依賴品牌影響力賺錢,如今不得不加快步伐以應對競爭。

“我認爲,中國消費者目前心理上已經準備好接受本土車企製造的高端汽車。”法國外貿銀行經濟學家吳卓殷(Gary Ng)表示。

本月,保時捷宣佈將與其財務主管和一名負責銷售的高管分道揚鑣,這兩人因保時捷的糟糕業績而面臨壓力,包括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指示其顧問針對美國貿易伙伴制定新的關稅方案,其中就包括歐盟。這可能會對保時捷造成額外衝擊。與寶馬、奔馳和其他大衆品牌不同的是,保時捷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所有車型均由德國出口供應。

小米SU7內飾

保時捷上週宣佈,由於全球需求下降,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最多裁員1900人。保時捷電動車型Taycan的銷量在去年下降近一半,降至20,836輛。新款混合動力車型Panamera的銷量也下降了13%,部分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對該車型的興趣沒有預期的那麼大。

“不再買德國車”

保時捷所面臨問題的嚴重性從像何思琪(Seaky He,音譯)這樣的購車者身上就可以看出。何思琪是一位社交媒體內容創作者,住在湖南省長沙。2017年,她購買了第一輛車,一輛鮮紅色的梅賽德斯-奔馳CLA轎跑。但是在去年,她決定將其換成小米SU7。

小米爲SU7配備了自動泊車和遠程溫控等功能,這些正是何思琪和其他年輕中國車主期待的汽車功能。

“在選擇新車時,我甚至沒有考慮再買一輛德國車。”何思琪說。

廣州的保時捷Macan跨界車

小米SU7目前尚未出口,但少量汽車已經進入美國。福特汽車CEO詹姆斯·法利(James D. Farley Jr.)表示,他曾從上海空運了一輛到芝加哥,開了六個月,“愛不釋手”。

小米還在德國著名的紐博格林賽道測試其簡化版的SU7 Ultra,該車型將於今年3月在中國發布。去年10月,這款車創下了“最快四門轎車”的記錄。行業媒體和車迷們爲這一消息歡呼雀躍,因爲SU7以20秒的優勢擊敗了保時捷Taycan。不過,賽車場官員指出,這兩個速度沒有可比性,因爲小米當時使用的SU7原型車,參加的是一個基本上開放的比賽類別,而保時捷使用的是一個準備進入展廳銷售的Taycan量產車,參加的是一個受到嚴格規則限制的比賽類別。雖然參賽條件不同,但速度差距確實擺在那。

“作爲德國車企,我們必須至少在創新上與中國車企持平,甚至要更具創新性,因爲我們的售價更高,” 布拉策爾表示,“然而這點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因爲中國車企現在同樣具備創新力,有些甚至更具創新性。”(作者/簫雨)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鳳凰網科技。想看深度報道,請微信搜索“鳳凰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