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研究人員破解高齡馬拉松跑者“抗衰密碼”

參考消息網5月23日報道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20日報道,大多數跑步愛好者在70歲之後運動表現水平會出現明顯下降,但珍妮·賴斯卻是個例外,今年77歲的賴斯希望繼續參加馬拉松比賽。

她打破了女子75-79歲年齡組的馬拉松世界紀錄,甚至有時同齡的男性跑者也不是她的對手。

賴斯身高約爲1米57,體重43公斤。在去年的倫敦馬拉松比賽中,她以3小時33分27秒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幾天後的實驗室測試顯示,她的最大攝氧量——一種反映心肺功能和耐力的指標——與25歲女性相當,生理機能可謂相當驚人。

美國《應用生理學雜誌》發表的 上述測試結果是賴斯個案研究的一部分。

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營養與運動科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巴斯·範舒倫說,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賴斯,以破解人類如何在年老時保持健康,抵禦自然衰老導致的身體機能下降。

他說:“賴斯的事例說明,堅持訓練,加之有利的基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抗衰老。”

賴斯是一名退休房地產經紀人,她以親身經歷驗證了一句話,“鍛鍊永遠不嫌晚”。

賴斯從35歲開始跑步,她的目標是減掉在回家鄉探親期間增加的體重。

“我想,如果繞着街區慢跑,應該能減掉2公斤,”她說,“我一次就只跑一到兩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甚至連雙像樣的跑鞋都沒有。”

一年後,在沒有經過任何嚴格訓練的情況下, 賴斯在克利夫蘭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馬拉松比賽。她用了3小時45分鐘跑完全程,但認爲自己還有提升空間。6個月後在哥倫布,在第二場馬拉松比賽中,她跑出了3小時16分的成績,獲得了參與波士頓馬拉松的資格。她徹底愛上了跑步。

她最近在東京參加了人生中的第133場馬拉松。

賴斯不知道自己在40多歲、50多歲和60多歲時是否創造了紀錄,她說:“我也不去想成績問題。”

69歲時,賴斯在哥倫布馬拉松中創下了65-69歲組的美國紀錄。她說:“那時候我開始覺得,自己可能是個天選跑步人。”

她跑步的靈感來自瓊·貝努瓦·塞繆爾森,塞繆爾森在漫長的跑步生涯中創造了無數紀錄,並在1984年奧運會女子馬拉松比賽中獲得過金牌。

賴斯說:“她是我的偶像。”

而現年 67歲的塞繆爾森則坦言,自己纔是受到啓發的那一個,而啓發她的人正是賴斯。

“珍妮太不可思議了,”塞繆爾森說,“對於上了年紀的跑步者而言,珍妮的成績尤爲令人印象深刻。隨着年齡的增長,她對跑步的熱情只增不減。她一次次取得好成績,不斷打破同年齡組的紀錄。”

難得的是,即便這樣癡迷於跑步,賴斯幾乎從未有過運動損傷——比如肌腱炎或疲勞性骨折等——雖然她也曾遇到過事故。一次馬拉松賽前不久,她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塊石頭,扭傷了腳踝。她說:“我花了7周時間進行恢復訓練。”

在衆多測試中,範舒倫和當時的拉夫伯勒大學博士生米歇爾·扎尼尼(如今是英國開放大學的運動科學講師)讓賴斯在跑步機上不斷加大跑步強度,同時測量她的耗氧量和心率。他們還抽血評估了乳酸水平,乳酸是細胞分解碳水化合物時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

範舒倫說,乳酸水平可以用來評估運動強度從“平緩”至“較激烈”的轉變。研究人員還分析了賴斯在特定跑步速度下的體脂、肌肉結構和耗氧能力。

他們發現,賴斯“超乎尋常”的最大攝氧量顯示出她的心血管健康狀況“相當出色”,而大多數70至79歲未經訓練的女性的最大攝氧量通常比賴斯低45%至65%。

扎尼尼說:“獨特的生理機能使得賴斯在各種長跑項目中極具競爭力,無論是跑道還是公路,她的表現都堪稱世界級頂尖水平。”

範舒倫說,賴斯在最大攝氧量和心血管功能方面或許具有基因優勢。但研究人員也表示,賴斯的身體狀況之所以如此年輕,也可能要歸功於其他方面的因素。

堅持鍛鍊:

賴斯每週跑50英里,參加馬拉松比賽前每週跑70-75英里,每週休息一天。此外,她每週還會進行三次力量型運動,以小重量、上肢力量爲主。

平衡訓練和恢復:

賴斯沒有過度運動損傷,這表明她完美地實現了訓練和恢復這一平衡。正是這種平衡,使得她能夠常年跑步。範舒倫說,這或許是其高水平運動表現的關鍵,尤其是對年齡較大的運動員而言。

健康飲食:

賴斯說,她不吃油炸食品和甜食,但會大量攝入健康食品,如沙拉、新鮮蔬菜、米飯、魚和堅果,偶爾也會吃點愛吃的奶酪。

熱情和目標:

扎尼尼說:“當我問賴斯是如何堅持訓練30多年時,她的回答很簡單,‘我喜歡跑步,願意成爲年輕人的榜樣’。”

賴斯說,她也希望能夠激勵老年人運動。每當有五六十歲的人感嘆自己歲數大不適合跑步時,她就會鼓勵他們向她看齊。

賴斯說:“我覺得自己現在只有50歲。我希望能一直跑到80多歲。這是我的個人目標。”

社交和興趣:

賴斯說自己的社交生活豐富多彩,她喜歡出去跳舞,除非有重要比賽時,她會提前一週做準備。

“很多練長跑的人就只一味跑步而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但我卻喜歡找樂子。我永遠是最後一個回家的。”

感恩的心:

賴斯也無法解釋自己這一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她充滿感恩。“或許我只是運氣好,算是上天的寵兒吧。”她說。(編譯/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