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烏茲別克斯坦尋求扮演“橋樑國”

參考消息網7月30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25日發表題爲《烏茲別克斯坦爲何參與“金磚+”》的文章,作者是阿盧金·科米洛夫。全文摘編如下: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並不認爲與西方或“金磚+”接觸是零和博弈的一部分。

隨着全球地緣政治朝着日益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非友即敵”的二元邏輯正在瓦解。對中小國家來說,核心問題不再是加入哪個陣營,而是如何從多個陣營中獲取利益且不被任何一方勢力裹挾。烏茲別克斯坦是以非凡的連貫性制定這一新路線的國家之一,這個位於歐亞大陸十字路口的內陸國家,正悄然成爲21世紀戰略不結盟的模板。

今年7月在巴西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七次會晤上,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和馬來西亞等國一起——成爲金磚夥伴國,這標誌着其務實參與更廣泛戰略的一個里程碑。在此之前,烏茲別克斯坦於2025年6月加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

然而,烏茲別克斯坦對參與“金磚+”刻意保持非意識形態化。夥伴國身份可以使其參與高層會議和技術協調,同時避免與正式成員國相關的地緣政治糾葛。這並不是要把重心從西方轉移,而是烏茲別克斯坦更廣泛外交路線的精心延伸:使發展融資多樣化,擴大外交範圍,在保持戰略自主性的同時最大限度擴大經濟影響力。

與某些國家採取的“交易性搭車”不同,烏茲別克斯坦的做法更具雄心:以一種制度化的戰略協調,通過C5+1(中亞五國和美國)機制與美國合作,與歐盟簽署投資協議,深化同中國、海灣國家、韓國以及現在與“金磚+”的合作編排在一起。其傳遞的信息很明確:烏茲別克斯坦不選邊站隊,只願廣泛接觸。

這種平衡抉擇並非史無前例。冷戰時期的不結盟國家同樣在兩極壓力下尋求迴旋空間。當今烏茲別克斯坦的不同之處在於接觸的一致性、時機和深度。它要在全球治理機構陷入僵局、大國競爭加劇、全球南方要求更大發言權的時刻採取行動。在這一動盪格局中,烏茲別克斯坦並未將自己定位爲“搖擺國”,而是力圖扮演“橋樑國”——這一角色通常與土耳其或印尼等中等強國聯繫在一起。

但是,多極化平衡的代價正在上升。“金磚+”——尤其是在伊朗、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加入以及對去美元化的猜測愈演愈烈後——日益被華盛頓視爲對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挑戰。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要求對金磚國家加徵10%的關稅,正是這種零和框架的象徵。即使烏茲別克斯坦的參與聚焦發展,但如果不謹慎處理,它與“金磚+”的關聯也可能會被認爲具有威脅性。

因此,烏茲別克斯坦和美國都有保持接觸的戰略動機。烏茲別克斯坦仍是美國在中亞地區政策的關鍵,也是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和其他機制的受援國。美國與其懲罰試圖發展多元夥伴關係的務實行動者,倒不如加倍努力進行戰略接觸,承認多極化需要靈活的夥伴關係,而不是僵化的聯盟思維。

對烏茲別克斯坦來說,關鍵是如何保持其不結盟姿態,同時又不顯得模棱兩可。這需要積極溝通:明確表示與“金磚+”和其他新興機構的合作是出於國家發展需要而非集團政治推動。保持透明度、遵守全球標準(如環境、社會和治理、法治和投資者保護等)以及持續的改革也將有助於減少聲譽受損帶來的影響並維護其戰略自主性。通過將其夥伴關係呈現爲互補而非對抗,烏茲別克斯坦可以減輕地緣政治誤讀,並保持其精心構建的迴旋空間。

在一個不再由僵化同盟、而是由動態相互依存定義的世界裡,烏茲別克斯坦或許正在樹立一種新標準:中小國家如何保有靈活性、目的性和獨立性。不管是在東南亞還是東非,許多國家都在設法使它們的夥伴關係多元化,增強韌性,並在不成爲大國博弈棋子的情況下維護自己的地位。 (編譯/盧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