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軍發佈武器研發項目介紹,將臺灣列爲新一代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可能銷售對象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爲了應對未來超視距空戰的要求,美國正在加緊開發新一代AIM-260A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美國“動力”網站24日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近日發佈的武器研發項目介紹中,首次公開這種未來武器的外形設計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臺媒認爲,美軍在相關介紹中將臺灣列爲該導彈可能的銷售對象。

報道稱,AIM-260A導彈由美國海軍空對空導彈計劃辦公室主導開發,旨在應對全球空戰技術的快速進步,它將成爲美國各軍種的核心武器之一。該項目自2017年啓動以來,一直處於高度機密狀態,這次公佈的設計圖才首次對外詳細展示了導彈外形設計特點。2022年時任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馬克·凱利曾公開發布了一張改進型F-22“猛禽”隱形戰鬥機發射“未知新導彈”的概念圖,如今才確認該導彈就是AIM-260A。

美國“海軍新聞”網站稱,未來空戰的超視距作戰重要性越來越強,對於空對空導彈的射程要求也隨之不斷提高,各國紛紛在此方面努力。例如俄羅斯目前已經研製並裝備了R-37M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其射程可達300公里,專門爲攻擊位於二線的運輸機、加油機和預警機等重要的特殊機型而研製。有報道稱,不久前俄軍蘇-35戰鬥機曾發射一枚R-37M導彈,在130公里以外擊落了一架烏軍蘇-27戰鬥機。“動力”網站稱,中國也在研製多型類似的遠程和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包括公開展示的射程超過150公里的“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以及射程可能遠達300公里的“霹靂-17”超遠程空對空導彈。報道稱,相比之下,美軍在相關領域已經處於明顯劣勢,現役射程最遠的AIM-120D極限射程約180公里。爲此美國海軍緊急將從水面艦艇上發射的“標準-6”防空導彈改爲從“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上發射,並賦予了AIM-174B的編號,可見美軍對於獲得一種超遠程空對空武器的急迫心態。

據介紹,AIM-260A空對空導彈的外形尺寸與現役AIM-120系列空對空導彈基本相當,這也意味着該導彈可以納入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中,從而避免外掛模式破壞隱形效果。從這次公佈的設計圖上看,它的外形針對高速和降低阻力進行優化,彈體非常光滑,只有4片尾翼。相比之下,AIM-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彈體中部還有4片彈翼。同時爲應對未來複雜的空戰環境,該導彈採用先進的複合制導模式,可能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紅外成像導引頭和採用被動射頻元件的反輻射導引頭。此外“動力”網站還猜測,該導彈很可能具備通過專用數據鏈從其他平臺獲取空中目標信息的能力,從而可以在不開啓自身雷達的情況下實現隱蔽的“一擊斃命”。

至於AIM-260A的實際射程,美軍並沒有透露具體數據。“動力”網站猜測,由於它的外形尺寸與AIM-120系列相差無幾,不太可能像中俄新一代超遠程空對空導彈那樣,增加更大的內部燃料空間換取更遠的射程,更可能是藉助燃燒效率更高的先進燃料和新一代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再加上減阻設計,從而獲得更高的飛行速度和更大的射程。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此前發佈的消息稱,通過新一代導彈動力組合,可以將導彈射程額外增加一半。報道稱,“美國軍方曾明確表示,擔心射程越來越遠的中國空對空導彈是啓動AIM-260A項目的關鍵動力。即使射程只增加額外的50英里(約80公里),它也能提供比AIM-120更強的作戰能力。”

臺灣《自由時報》25日則注意到,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的介紹中,列舉了其負責的各種先進空對空導彈,以及裝備這些美製武器的海外用戶。其中引進美製F-16戰鬥機的臺灣,在美軍介紹中赫然在列。臺媒由此猜測,臺灣2023年已經獲批從美國引進AIM-120D空對空導彈,根據這次美軍的介紹,未來臺灣可能有望引進這種先進空戰武器。

不過“動力”網站對於AIM-260A的前景並沒有那麼看好。報道稱,目前尚不清楚該導彈何時才能加入美軍武器庫序列。該項目於2019年首次公開,當時的目標是在2022年服役。此後儘管不斷有消息稱,AIM-260A在進行各種測試,但一直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開始服役,甚至連AIM-260A的真實照片也從未公佈。美國“商業內幕”網站也提到,去年美國海軍公佈尺寸巨大的AIM-174B超遠程空對空導彈,這就是因爲AIM-260A的研製進度不順而被迫採用的應急措施。(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