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經濟恐慌 促使川普對中收歛
《華爾街日報》評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手段縮手,不是因中方妥協,而是美國人對痛苦的忍耐力是有限度。圖爲大陸副總理何立峰(右)上週末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瑞士日內瓦進行貿易談判,達成暫時休兵協議。(路透)
美中就降低關稅達成共識,《華爾街日報》首席經濟評論員葉偉平指出,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手段前後不一致,對敵國比對盟邦還友善,而川普縮回不是因中方妥協,而是美國人對痛苦的忍耐力是有限度。《紐約時報》則引大陸學者沈丁立說法指出,關稅休戰不會消除中美之間深層的不信任。
此外,美元近期疲軟,臺幣及韓元等大幅升值,引發市場美方介入揣測。美媒引知情人士透露,美韓5月初曾討論外匯政策,並同意繼續談判。報導指韓國財政部副部長崔志榮5日在米蘭會見美財政部官員,雙方同意就各自管理外匯市場的原則相互理解,並繼續就外匯政策討論,韓國財政部證實會談,但拒絕說明內容。
先前韓聯社等韓國媒體已有報導,韓國央行總裁李昌鏞與韓國媒體談話時,透露出美方施壓或市場傳聞讓美元貶值的消息。
《華爾街日報》指出,根據投資機構Evercore ISI的分析,根據協議,美對中的有效關稅將達到39%,其中,包括川普上任前就已實施的關稅,這個39%的有效關稅,是美國針對所有主要國家中最高的,比起美國上週才與英國達成的協議,對英商品徵收有效關稅高出很多。
葉偉平認爲,中、英關稅協議可視爲目前美國對外關稅政策的「天花板與地板」。對中關稅設定爲34%,是主要經濟體中最高之一;而英國則被課以最低的「通用」10%關稅。
然而,對英國如此堅定盟友且市場開放的國家徵收任何關稅,在過去幾年幾乎是無法想像,英國竟與中國一樣正式承擔10%的對等關稅。去年英對美貿易逆差僅爲120億美元,而中國有高達2950億美元的順差,川普在某些方面對待中國甚至比對待許多盟友更好
分析指出,這不是因爲中國做出什麼讓步,而是美國國內付出的代價愈來愈高。當關稅政策讓股票和債券市場陷入恐慌時,川普暫緩除了中國以外的對等關稅;現在商店貨架空了,貨櫃運輸量驟降,許多小企業紛紛倒閉,促使川普收斂對中國的大部分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