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貨品不足影響美國實體商店購物體驗

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道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月23日發表報道,題爲《互聯網如何使店內購物變得令人痛苦》,內容編譯如下:

電子商務並未殺死實體店,但卻讓它們變得更加糟糕——遠遠比以往糟糕得多。

如今的實體店人手不足,諸如貨架上鎖和自助結賬處大排長龍之類的不便之處比比皆是。而現在,請在這份清單上添加一項怨言:貨品不足。

如果你曾不辭辛苦前往某家商店,卻被告知你要購買的商品缺貨但可以在網上訂購,這種遭遇並非你獨有。這樣的做法非常普遍,以至於零售商們給它起了名字。

玩具反斗城和薩克斯第五大街百貨的母公司哈得孫灣公司的前首席執行官傑裡·斯托奇說:“我們稱之爲SOS——‘拯救我們的銷售’(Save Our Sale)。”

諮詢企業艾睿鉑公司調查了30家零售商,發現它們的在線女裝品類組合中平均只有9%在實體店有售。百貨公司的這一比例爲7%,而大型綜合零售商爲2%。專業零售商的情況要好一些,它們的在線商品中有1/3在實體店有售。

互聯網開啓了一個購物涅槃的新時代:我們可以舒適地躺在沙發上訂購想要的任何東西。它還從實體店吸走資金和商品,讓繁華的商場淪爲殘破的陵墓。零售商們大大擴展了在網上銷售產品的範圍,以便更好地與亞馬遜競爭,這使得它們在實體店出售的商品顯得微不足道。

零售業的首席執行官們喜歡說,他們希望顧客採用自己想要的任何購物方式——不管是網購、親臨實體店還是二者結合。現實是,顧客到實體店購物時商家會賺得更多,因爲包裝和送貨費用會侵蝕在線銷售的利潤。

當然有一些商家成功地保住了到店購物的樂趣。愛馬仕之類的奢侈品牌憑藉它們的旗艦店讓購物者眼花繚亂。諾德斯特龍百貨公司仍以優越的服務著稱。而顧客們喜歡在TJ馬克斯折扣百貨店的貨架間穿行以尋找便宜貨。

但就庫存而言,即便是最好的實體店也趕不上互聯網。

近3/4的消費者更喜歡在實體店購物,但只有9%的人對實體店的體驗感到滿意。根據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商業價值研究所2024年對來自26個國家的2萬人開展的一項調查,被調查者抱怨最多的是,實體店商品在多樣性和可獲得性方面存在欠缺。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錫林斯格羅夫的薩斯奎漢納大學大四學生阿拉妮絲·卡斯特羅曾想尋購一條“阿伯克倫比-菲奇”牛仔褲。但每次她光顧實體店,那裡都沒有尺碼適合她的牛仔褲。售貨員提出可以把牛仔褲快遞給她,但她想先試一下以免在尺碼不對時支付7美元的退貨運費。她還希望體驗那種手提剛買的商品走出商店的滿足感。

21歲的卡斯特羅說:“倘若我想在網上訂購,我在家裡就這麼做了。”

在疫情期間,由於供應鏈混亂,庫存水平飆升。零售商調整策略,在過去幾年裡減少了存貨。一些商家現在承認,它們對商品種類的削減過於極端了。

在科爾百貨公司縮減了自有品牌和小尺碼服裝的庫存量後,時任首席執行官湯姆·金斯伯裡說:“我們曾認爲‘可以通過大大減少庫存賺更多錢’,而結果不是這樣。”科爾百貨公司正在取消這些做法。

貝爾克連鎖百貨公司首席執行官唐·亨德里克斯說:“零售商在向電子商務轉型時用力過猛,忽視了店內體驗。這種狀況必然會得到扭轉。”

在2022年關閉其在線訂單處理中心後,貝爾克公司現在把全部庫存分散在大約290家實體店中。此舉是亨德里克斯提出的戰略的一部分,他想通過確保更多顧客光顧門店時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來提升店內體驗。

而眼下,一些零售商正在讓購物者展開徒勞的追逐。

27歲的媒體策略師阿比·卡洛斯想購買一條她曾在TikTok上看到的颯拉長褲。她造訪了自己位於新澤西州加菲爾德的住所附近的3家颯拉門店,但都沒有尺碼適合她的米色褲子。另一款黑色長裙也缺貨。

颯拉公司的一名發言人說,購物者可以上網查看實體店的商品到貨情況,並要求售貨員把自己想要的大部分商品運送到某家門店。

卡洛斯作出了不一樣的選擇:她空着手離開了。(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