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國防能否成爲歐洲經濟增長引擎?
參考消息網5月21日報道 美國《政治報》網站5月19日刊登題爲《國防能成爲歐洲經濟增長引擎嗎?》的文章,作者是卡洛·馬爾圖謝利。全文摘編如下:
如今,歐洲即將向防務部門投入大量資金,以扭轉數十年來投資不足的局面。人們對歐洲大陸較低的生產力水平將得到提升寄予厚望,希望能利用類似的軍事創造力扭轉局面。
從歐洲大陸反導防禦系統,到近地軌道衛星星座,歐洲正在推進的項目已開始與美國的項目一樣雄心勃勃。人們希望,所有的投資最終都能推動技術創新,並推廣到民用經濟領域,從而提高生產力並收回投資成本。
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在年初的一次演講中說:“這事關增加支出,而且是善用支出。”他承認,長期以來華盛頓方面一直抱怨歐洲沒有爲自身安全做出足夠的努力。呂特說,儘管現在三分之二的北約成員國已達到北約規定的防務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2%的目標,但這仍“遠遠不夠”。
呂特如願以償。歐盟委員會已爲8000億歐元(1歐元約合7.79元人民幣——本報注)的軍費開支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歐洲頭號經濟體德國也宣佈計劃斥資1萬億歐元,用於升級裝備落後的國家軍隊並修繕基礎設施。
新防務企業不斷涌現
公共資金流向哪裡,私營企業就會跟進到哪裡。爲滿足歐洲防務需求,新的防務企業不斷涌現。
洛伊克·穆若勒曾在一家防務企業工作九年,直到2022年俄羅斯出兵烏克蘭後,他才創辦了自己的防務公司——“指揮”人工智能(Comand AI)。
穆若勒說,他開發了一個基於人工智能的平臺,該平臺能夠解析命令、制定任務序列並分析地形,目的是大幅提高軍事反應速度。他說,有了Comand AI,“一名參謀可以完成四名參謀的工作”。
目前,Comand AI只專注於防務領域,但穆若勒說,其開發的技術也能夠應用於民用領域,例如幫助送貨機器人車隊通過地形導航到達目的地,或幫助應對針對私營企業的協同網絡攻擊。
然而,將造福歐洲民衆的新發明或歐洲的衛星和導彈防禦計劃委託給Comand AI這樣的創新企業,將是一場賭博。儘管歷史上有諸多先例,但結果並不確定。
防務開支被寄予厚望
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芯片戰爭:爭奪世界最關鍵技術》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說:“防務開支一直是美國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他說:“國防部經常資助基礎研究和原型設計,然後由私營公司接手,轉化爲改變世界的民用技術,如(微)芯片、全球定位系統或顯示屏。”
在今年2月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前,基爾研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估計,歐洲每投入1%的國內生產總值用於軍事研究,其長期生產率就可能提高0.25%。
這份報告的作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伊桑·伊爾澤茨基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一些最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計算這一高科技領域,都與太空競賽期間的研發有關。”
英國工黨政府的政策動向值得關注。其最近宣佈削減48億英鎊(1英鎊約合9.54元人民幣——本報注)的福利開支,同時增加22億英鎊的國防開支。
這樣做也不都是壞處。軍費開支將在短期內提振經濟。防務承包商的收入會增加,製造業的工作崗位會增多,工人的工資也會重新流入經濟循環。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克拉爾表示,這些計劃規模巨大,有望幫助“歐洲通過內需拉動增長,以擺脫經濟停滯”。
這是一個問題,因爲歐洲的重整軍備計劃將主要通過舉債來籌集資金。而如今政府已債臺高築,如果進一步增加債務,從長遠來看很可能會損害經濟。
歐洲需要更明智投資
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是更明智地投資。爲儘量將價值留在歐洲,歐盟將需要自主開發目前從美國購買的產品,同時要避免進一步激怒奉行保護主義的白宮。目前,歐洲一半以上的採購支出流向美國企業。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呼籲各國政府用SAMP-T型地空導彈和“陣風”戰鬥機等歐洲武器替代美國的“愛國者”導彈和F-35戰鬥機。作爲重整軍備努力的一部分,歐盟委員會明確支持本土軍工產業。
目前,歐洲防務開支過多地流向根深蒂固、反應遲緩的各國本土軍工巨頭。相比之下,伊爾澤茨基的論文指出,美國國防部通過雙重採購促進競爭,即同時向多家企業採購武器系統以鼓勵競爭。通常,這些招標更具開放性,美國國防部不傾向於採用某種固定規格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實際上有利於老牌軍工企業),而是針對某個軍事問題徵集開放式解決方案。
基爾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這種招標“惠及更多規模較小、成立時間較短、更注重技術的企業”。這有助於美國企業保持技術優勢,並更有可能研發出能用於民用領域的創新成果。
多倫多大學國家創新政策專家丹·佈雷茲尼茨說,從長遠來看,任何協同推進歐洲重整軍備的行動要想獲得成功,都需要各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來接納軍工產業的新成員——它們更加靈活且處於技術前沿。(編譯/劉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