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防刺激北京 美應表明不支持臺獨
賴清德總統20日發表執政週年談話,表示臺灣的經濟路線,會以市場爲導向,推動立足臺灣、佈局全球、加強美國的經濟路線。(陳俊吉攝)
賴清德總統就職週年演說未提兩岸議題,全球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中國總監蕭嫣然認爲,「擔憂臺灣成爲美中談判議題」是賴清德不談兩岸因素之一。《外交事務》雜誌則指,美國近年放寬「戰略模糊」政策,恐刺激北京入侵臺灣,建議美國應言明不支持臺獨主張,並公開批評臺灣領導人發表相關主張或行爲。
蕭嫣然認爲,美中貿易戰降溫使臺北擔憂,臺灣是否會成爲未來美中談判的議題,亦即中國大陸可能尋求美國軟化對臺長期支持的立場。「如此不確定性,可能是賴清德在如此高調演說中,不重申其對中國威脅立場的因素之一。」
《外交事務》分析,讓北京安心是美國威懾戰略成功的關鍵因素,在川普和拜登任內,美國卻放寬其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反而持續向中國傳達保衛臺灣決心,尤其是逐步與臺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其中,拜登是首位邀請臺灣代表團出席就職典禮的美國總統,也在多個場合直言會協防颱灣;前國安顧問瓦爾茲也曾呼籲結束「戰略模糊」政策轉向「戰略清晰」,日前美國國務院網站也移除其不支持臺灣獨立的主張。
這些行爲雖看似象徵性,但卻會引來實際後果,使北京更難維持其在統一臺灣上有所進展的表象,可能更刺激北京入侵臺灣。因此,華府不支持臺灣獨立的保證應包含當臺灣領導人的主張或行爲有傾向獨立時,公開批評。
《外交事務》舉例2003年前總統陳水扁的言論與行爲,顯示其可能有意做出改變現狀的決定,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曾公開譴責陳水扁,表示美國反對中國或臺灣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決定;2006年陳水扁宣佈終止國統會運作,也使小布希拒絕扁出訪拉美友邦時高調過境美國的要求。這些都說服中方未來仍有望實現和平統一,降低侵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