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德宏 團結奮進】德宏州聚焦“融榮共居”促互嵌
近年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進一步順應新時代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趨勢,以城市社區爲着力點,積極探索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把社區作爲民族團結融合的着力點,積極打造“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區品牌,深化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互嵌,教育引導各族羣衆不斷增強“五個認同”。聚焦空間互嵌,完善工作格局。制定《關於貫徹落實各族羣衆互嵌式發展計劃》等實施方案和任務清單,統籌八部門構建互嵌式發展協調議事機制,建立多部門組成的互嵌式發展計劃協調小組,形成信息互通、工作互鑑、互通有無、共同推進的互嵌式工作聯盟。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進社區”與基層黨建“雙融合、雙推進”,健全黨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強化網格化服務管理,以社區作爲城市民族工作的主陣地,共建立1.01萬個“10聯戶”網格單元,優選1.2萬名志願者作爲網格員,形成“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網格服務管理體系。積極探索推動“三網融合”、凝聚“五合之力”,推動基層治理能力與水平“提質增效”,即以基層黨建網爲引領,以城市管理網爲基礎,以綜合治理網爲保障,大力推動網格耦合、力量整合、功能聚合、流程閉合、服務匯合。聚焦經濟互嵌,助力共同發展。在北京、深圳、昆明等地設立9個勞務協作駐外工作站和27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與廣州等七地簽訂關於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合作協議,健全完善流出地和流入地溝通協作機制,實現雙向服務、雙向管理。抓好就地就近就業,持續推進“家門口的務工車間”工作,着力爲農村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羣體搭建就業平臺,成立8家勞務專業合作社,推動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和村集體經濟增收,取得階段性成效。打造“遮放鎮貢米之鄉”和“西山鄉景頗山”幸福里社區。全州115個易地搬遷安置點設立就業服務站點79個,實現轉移就業2.28萬人,保障各族羣衆安居樂業,促進各民族在共同奮鬥中交融互嵌。聚焦文化互嵌,構築精神家園。積極打造民族節慶、民族美食、體育賽事促“三交”等獨具德宏特色品牌,深層次構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環境,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隨處可見。組織開展多領域、多樣化的各民族聯誼活動,吸引各族羣衆主動參與,鼓勵相互學唱各民族歌曲、學跳各民族舞蹈,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人民“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同過一個節”,展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華文化。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加強革命文化研究闡釋和宣傳教育。加大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力度,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傳承人,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加強各族羣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讓民族文化在“各美其美”中體現“美美與共”。聚焦社會互嵌,提升治理水平。建立健全“鄉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村(居)小組黨支部—10聯戶網格”四級組織體系,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建立行政服務中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等便民服務大廳,優化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優化社保辦事服務線上線下結合創新,實現“一站式”服務。開設19:30居民議事廳,探索推行“聽民說事、請民議事、爲民辦事”工作法,每個月召開居民議事協商會議,共同研究解決社區的熱點、難點問題,將矛盾解決在“小區門口”。推進州、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實體化運行,建成483個綜治中心,實現鄉鎮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全覆蓋。堅持上下聯動,州級統籌、縣級主導、鄉鎮(街道)主抓,明確11類准入事項、10類禁入事項、5個重點任務清單,推動落實明責減負。建立“紅石榴之家”“紅石榴驛站”、爲民服務站等活動陣地,舉辦具有社區特色、羣衆參與性強的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活動,推動各民族由居住空間嵌入向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等各層面、各領域的相互嵌入。聚焦心理互嵌,增強共同體意識。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堅持分衆化宣傳,做好“精準滴灌”。充分利用“五用五化”“德宏好聲音——農村小喇叭”“三微一端”“石榴紅宣講團”等宣傳載體,結合“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面向社會講述德宏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成爲各族羣衆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來源:德宏州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