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凱龍遇驚雷

2025年5月13日晚,紅星美凱龍一紙公告將創始人車建興推至風暴中心。

這位從常州金壇木匠起家、打造千億家居帝國的傳奇商人,因被雲南省監察委員會立案調查並採取留置措施,引發資本市場巨震。

從傢俱扛把子到借錢還債,已走到傢俱賣場範式革命臨界點的美凱龍,正在體驗新舊消費理念交替的殘酷法則。

掌門人被監察委帶走

繼居然之家創始人汪林朋被留置,傢俱行業另外一家巨頭紅星美凱龍,同樣遭遇創始人危機。

2025年5月13日晚間,美凱龍在滬港兩地交易所同步披露,公司接到公司董事車建興先生家屬的通知,於近日收到雲南省監察委員會電話通知,對車建興先生立案調查並實施留置措施。公告中一句"目前公司尚未收到書面通知"的補充說明,反而加劇了市場的不安,5月14日開盤美凱龍遭遇大跌,雖後又回彈,最終仍以下跌結束交易。

這場風暴的核心人物車建興,是紅星美凱龍34年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靈魂角色,亦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白手起家的經典樣本:以木匠起步,在1986年借款600元創辦傢俱廠,1990年開設首家紅星傢俱城,逐步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傢俱零售帝國。

在巔峰時期,紅星美凱龍在全國佈局400餘家商場,資產超過千億,2018年,紅星美凱龍實現"A+H"雙重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600億元。

雖然在2023年的債務危機中,車建興以62.86億元將控股權轉讓給廈門國資建發股份,但車建興通過多層股權架構,掌握了美凱龍34%的表決權,並以總經理身份繼續主導公司戰略轉型與資本運作。

因此此次其突遭留置,不僅意味着企業權利中樞的空懸,更觸發市場對於紅星美凱龍債務危機、治理泥潭的多重擔憂。

就在5月14日,美凱龍公告將於5月29日召開2025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此次會議審議的關鍵議題,既是向控股股東建發股份借款95 億元一事。

這是美凱龍應對自身超百億短期債務的關鍵救命稻草,而如今掌舵人的突然消失,不僅讓市場產生更爲深層的憂慮情緒,也讓不少投資人不得不重新評估美凱龍乃至車建興本人各種承諾的可信度。

或涉職務犯罪

那麼到底因爲什麼原因,導致車建興被留置呢?

目前無論是雲南省還是美凱龍,對此都沒有明確的說明。美凱龍在公告中表示,

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書面形式《留置通知書》《立案通知書》,亦未收到雲南省監察委員會需要協助調查或提供任何資料的要求。

不過外界猜測,監察委員會的介入通常指向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職務犯罪,暗示事件可能涉及政商關係或區域性項目違規。

2024年,美凱龍原執行總裁高爽因通過虛增服務費侵佔349.3萬元,最終因職務侵佔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緩刑5年。在此案件的審理中,車建興的證詞,成爲定罪的關鍵,也暴露出公司內部管控的漏洞問題。

而尤爲值得關注的是,高爽曾以紅星美凱龍執行總裁的身份,與重慶、貴陽、達州等多地政府商談投資事宜,紅星美凱龍自2011年起在雲南佈局多家商場,不排除同樣的問題也在雲南上演,並因此成爲監察委留置的原因。

兩年鉅虧52億

不過就算沒有此次留置事件,財務數據的持續惡化,也勾勒出這家昔日巨頭的生存困境:2023年營收115億元,虧損22.16億元;2024年營收再降32%至78.21億元,虧損擴大至29.83億元,兩年累計吞噬52億元利潤,超過此前三年盈利總和。2025年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23.49%,虧損5.13億元,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爲負,頹勢未見絲毫緩和。

結構性危機已形成惡性循環。曾經引以爲傲的商戶生態正在瓦解:商場出租率從2018年的95%跌至2024年的83%,空置商鋪導致租金議價能力喪失。

面對這樣的境況,債務的高壓自然也就難以釋放。儘管建發股份入主美凱龍後輸血37億元,但截至2024年末,其短期借款仍達42億元,資產負債率攀升至63%,而賬面現金僅37.95億元。

更嚴峻的是,2025-2027年需償付的ABS本息合計超85億元,讓美凱龍的償債能力持續承壓。

這正是車建興此前激進資本運作所帶來的反噬。

據媒體統計,從2015年至2018年,車建興通過ABS融資超過200億元,並快步涉足地產開發,構築起"傢俱+地產"的沉重債務鏈條。截至2024年末,美凱龍的1165億元總資產中,688億元爲投資性房地產,當年因公允價值變動計提減值7億元,加劇了美凱龍的流動性危機。

下坡難剎的千億帝國

數據顯示,中國家居市場規模增速,已經從2018年的8%,下降到2024年的2%。存量競爭下,紅星美凱龍與居然之家、富森美等友商的廝殺只會更趨慘烈。

等房地產驅動的增長邏輯失效,當電商與整裝渠道"截胡"傳統賣場線下流量,紅星美凱龍所代表的傳統商業模式,也跟國美一樣,走到了改革的臨界點。

我們可以看到,居然之家如今正在嘗試通過"洞窩"APP打通線上線下一體化,2024年線上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富森美聚焦"小而美"社區店,以高頻家居消費品切入日常消費場景。

而美凱龍呢?打造一站式大家居整裝生態旗艦MALL、聚焦高端設計......這種重資產、強線下的路徑依賴仍未打破,這在行業收縮期,顯得尤爲危險。

當然,美凱龍也在嘗試從"收租方"轉向"服務商"的能力體系重建。

但無論是M+設計中心還是國資的供應鏈賦能,依舊沒能形成有效變現和轉化。但資本市場,顯然已經有些失去耐心。截至2025年一季度,美凱龍市淨率跌至0.28倍,股價較歷史高點縮水87%,投資者的表態再清晰不過。

創始人車建興的留置尚不明瞭,美凱龍的震盪卻早已明確。價值鏈條的重構是殘酷的,"產品設計+場景體驗+會員體系"這宜家三件套,不是想抄就可以抄會的,生態閉環的重構,可能是企業重生,也可能是時代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