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品牌觀丨“宗氏兄妹”信託之爭的啓示:創始人品牌是否需要與企業品牌分離?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 付克友
俗話說,蓋棺定論。去年宗慶後去世的時候,讚譽加身,滿城悲傷,極盡哀榮。但是,最近關於娃哈哈遺產爭奪的“狗血劇情”,讓這位曾經的“布鞋首富”“慈祥老父親”“民族品牌保衛者”面臨“人設”塌房,引發巨大爭議。
原來蓋棺未必定論。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是:宗慶後還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嗎?
筆者的觀點是肯定的。不能否認,宗慶後仍然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他的“人設”譭譽,不應影響這個塵埃落定的結論。
宗慶後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因爲他帶領的娃哈哈,是一個從三輪車到飲料帝國的商業傳奇。作爲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代企業家的傑出代表,宗慶後身上有非常突出的企業家精神。比如:42歲創業、46歲“小魚吃大魚”破局國企改制的開拓精神;首創“聯銷體”模式,掀起渠道革命,構建覆蓋全國鄉鎮的銷售網絡,比“下沉市場”概念早20年的創新精神;常年深入基層,用腳丈量市場,提倡一線決策,以此指導產品研發的實幹精神;推行“不開除45歲以上員工”政策,爲員工提供住房、子女教育補貼的“家文化”,以及對抗國際資本,拒絕達能收購,守住品牌控制權,發展民族品牌的家國情懷等。
評價一個企業家,更重要的是看他創造就業和財富的能力。有統計數據顯示,宗慶後掌舵37年,娃哈哈總營收逾9000億元,利稅突破2000億元,其中上交稅收超過800億元。這些成績都可圈可點。
總體來看,宗慶後的企業家精神,是改革勇氣、市場洞察與鄉土倫理的混合體。他以實業爲根基、以渠道爲血脈、以員工爲本,在草莽時代築起民族品牌高牆;卻也因傳統治理的封閉性,留下今日傳承的種種弊端。
宗慶後的一大失誤,應該是在品牌戰略上,即個人品牌與企業深度捆綁。多年來打造“布鞋首富”金身,草根企業家形象深入人心,這一形象讓娃哈哈成爲國民情懷載體。當遺產爭奪的訴訟曝光,非婚生子、離岸信託、轉移資產等詞條霸屏,給企業品牌帶來毀滅性打擊。
是的,不管相關真相如何,所謂的“家務事”終究有強大外溢效應,最受傷害的其實是娃哈哈品牌。正如本專欄之前所強調,品牌資產是娃哈哈集團乃至娃哈哈體系的核心資產,品牌就是娃哈哈最大的財富。對娃哈哈來說,這個品牌資產經不得折騰。圍繞娃哈哈的爭議也需要回到這個原點,最是品牌不可辜負。
宗馥莉對此也有預警。她曾公開表示:“不希望創始人等於企業的形象代言人。”道理很簡單,當消費者因爲“心疼宗慶後”買娃哈哈,就會因“反感宗慶後”拋棄它。
有人說,宗慶後的品牌人設,是身爲公關部部長7年的宗馥莉一手打造,目的就是要將宗慶後架在神壇之上,爲自己的接班鋪路,由此證明宗馥莉深謀遠慮。這種陰謀論,大可不必。企業家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的深度捆綁,應該是娃哈哈30多年長期發展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宮鬥劇”的產物。
宗慶後的另一個失誤,是深層次的治理結構。他晚年在一線奔波,直至病榻才倉促交棒,沒有在生前做好接班安排,導致身後股權糾紛、信託迷局、控制權混戰接連爆發。
這些是宗慶後爲其他民營企業家留下來的教訓。他們需要重新思考:創始人品牌是否要和企業品牌分離,以免不可預期的人設塌房,禍及企業;在接班問題上,是否需要早做安排,不要留下模糊不清、翻雲覆雨的空間,引來身後爭產,兄弟姐妹鬩牆。
而對於公衆來說,值得深思的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企業家?是否還要完美和神化的道德形象?
不得不說,今天的社會應該越來越開放和寬容,離婚、再婚本不是道德問題,藏着掖着,反而製造更大的危機。企業家不必爲完美人設所累,也不必刻意去包裝這種道德形象,消費者不會再輕易爲這種神話買單。企業家人設當然重要,是企業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前提是真實而真誠的人設。
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不在布鞋的褶皺裡,而在那些敢爲天下先的改革勇氣中,在構建現代商業文明的探索路徑上。消費者對企業家道德光環保持理性審視,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複雜性。從個人崇拜走向制度約束,從道德神化迴歸人性真實,這大約是商業文明的最新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