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對話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基瓦·奧爾古德:AI時代最搶手的是“會思考”的工人 中國製造業爲全球提供了藍圖
每經記者:孫宇婷 每經編輯:高涵
當AI(人工智能)機器人“佔領”工廠車間,工人會被淘汰嗎?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世界經濟論壇“先進製造與供應鏈中心”負責人基瓦·奧爾古德(Kiva Allgood)給出了一份意外的答案——未來最搶手的不是會編程的工程師,而是“會思考”的普通工人。
世界經濟論壇第十六屆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於6月24日至26日在天津舉辦。在論壇開幕前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獨家對話了這位“燈塔工廠”項目總負責人。
由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的“燈塔工廠”被譽爲“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是當今全球製造業領域智能化和數字化的高水平代表。
在AI技術發展、貿易衝突加劇的背景下,全球供應鏈正面臨重構。奧爾古德表示,當前90%的工業合作伙伴正在重新評估他們的全球價值鏈,從“成本驅動”轉向“價值驅動”。
她還表示,在過去20年裡,中國在製造業方面取得成就的優勢,不是低成本勞動力,而是政府在創新和技術方面的投資。中國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擁有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的“燈塔工廠”。
全球供應鏈新格局:從“成本驅動”到“價值驅動”
NBD:最近全球貿易衝突加劇,許多企業開始把工廠遷回本國或鄰國。但這樣可能推高成本,甚至導致商品漲價。您認爲企業該如何在供應鏈安全和價格競爭力之間找到平衡?
奧爾古德:當前90%的工業合作伙伴正在重新評估他們的全球價值鏈,他們正努力從“成本驅動”轉向“價值驅動”。這一趨勢在新冠疫情前就已開始,新冠疫情加速了進程,特別是在電子產品和家電領域,8~10年前,出於市場需求的原因,歐洲和墨西哥等地開始出現區域中心,這一趨勢還將持續。
消費者更傾向購買本地製造的產品,但這並不意味着整個價值鏈都會被完全轉移。目前,每個工業合作伙伴都在評估這個問題,他們正變得儘可能地有韌性和靈活性,這是新冠疫情中鍛煉出的能力。
我認爲,實際情況是——如今的產品常常跨越國界,它們的零部件來自世界各地。從未來的角度看,產品將繼續像現在一樣保持全球化。但同時,我們也會看到供應鏈中更多的零部件供應商,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會選擇與主要製造環節毗鄰設廠。
NBD:過去幾年,因新冠疫情和地區衝突,全球供應鏈屢次中斷。有人主張“減少依賴外國”,也有人認爲合作才能解決問題。您覺得未來的全球化會更分散還是更緊密?
奧爾古德: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化程度實際上並沒有現在這麼高,反而更加兩極分化。製造業和供應鏈在少數國家呈現出高度集中的態勢。新冠疫情之後,我們真正學會了進行情景規劃,並識別整個價值鏈中的合作伙伴。從製造到運輸,從大宗商品或原材料到最終成品,這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要將所有環節連接起來,需要很長時間。
這不會在一夜之間改變。我的願望以及我們在世界經濟論壇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爲這種對話創造平臺。無論當前的貿易形勢如何,爲了創造更多的協同效應,需要提高數據透明度,並加強網絡安全,從而確保數據和信息能夠跨越障礙。
從低成本到“高準備度”:中國製造業爲全球提供了藍圖
NBD:中國製造業不再只是“低成本代工”,而在電動車、太陽能等領域領先。這種變化會讓其他國家更依賴中國技術,還是倒逼他們自己發展?跨國企業如果想和中國合作,最該關注哪些機會?
奧爾古德:我認爲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中國在過去20年裡,在製造業和供應鏈領域投入鉅額資金、創新並推動創業。
我們最近發佈了一份關於“全球供應鏈準備度指數”(Global Readiness Index)的報告,其中包括七個關鍵因素。中國在這七個因素上都進行了大量投入,例如人才與技能、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以及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的綠色技術應用。這些都需要長期的時間和投資才能實現。
製造商真正需要的是他們所選擇的生產基地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中國在過去20年裡爲此投入巨資,其優勢根本就不是低成本勞動力,而是政府在創新和技術方面的投資。
我認爲,這爲其他市場提供了一個藍圖。你必須全面考慮這七個因素,而不是隻關注其中一兩個。
政策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大力支持中小型企業,使他們能夠輕鬆開展業務,並與大公司合作。我認爲,這是其他市場可以借鑑的最佳實踐。
中國“燈塔工廠”數量世界第一,複製燈塔經驗需政企合力
NBD:人工智能正在工廠普及,有人擔心工人失業,也有人認爲會創造新崗位。您走訪過全球許多智能工廠,看到的情況是怎樣的?普通工人需要學習哪些技能才能跟上這場變革?政府和企業應該怎樣合作,避免AI加劇就業不平等?
奧爾古德:我們最近的“未來就業報告”指出,到2030年,39%的僱主將需要對員工進行再培訓。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他們正在尋找哪些技能呢?
人們總是立刻想到AI,這確實是其中之一,但他們也在尋找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可以從網上獲取大量信息,但如何確保員工具備更強的思考能力至關重要。
因此,我們需要在製藥業領域認真思考技術能扮演什麼角色。比如數據科學,數據科學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數據科學最終會引向AI,但如果沒有乾淨的數據和清晰的信息,AI將無法發揮作用。所以,許多工業合作伙伴,尤其是在工廠車間,真正希望培養的技能就是批判性思維。
NBD:中國今年新增了多家“燈塔工廠”,這些工廠在AI、自動化和綠色生產方面表現突出。您認爲,中國“燈塔工廠”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到其他傳統制造業,比如紡織、食品加工等行業?中小企業如何借鑑這些經驗,避免因高昂的數字化改造成本而掉隊?
奧爾古德:全球“燈塔工廠”網絡是我們的一項評獎項目,它是一個基於同行評議的獎項。中國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擁有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的“燈塔工廠”。你可能要問爲什麼?這又回到了我們之前討論的“準備度指數”,以及中國政府爲確保基礎設施、網絡、人才等方面達到最高水平所做的投入。
所有這些都驅動着創新和創業,我認爲這也讓中小型企業真正在全球舞臺上具備了競爭力。從我們的角度來看,AI確實正在全球“燈塔工廠”中顯現。我們現在全球有189家“燈塔工廠”,擁有超過1000個應用案例。我們從這些信息和數據中學到的是:數據確實至關重要,它能連接萬物。
我們還學到了另一件事:可持續性和生產力是齊頭並進的。你用的水越少,用的能源越少,賺的錢就越多。現在你開始看到這種轉變,人們不再將生產力和可持續性或綠色製造分開來看,而是將它們視爲共生關係,而中國已經明白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