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奇觀原來是這個意思【五分鐘講解新傳高級理論!!】
☆ ☆☆
媒體奇觀是美國學者凱爾納提出的重要觀點,是在德波的景觀社會、傳播的儀式觀等概念中進一步發展的產物。
凱爾納用媒體奇觀指代“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並將當代社會中的衝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包括由媒體制造的各種豪華場面、體育比賽、政治事件”。 這句話看起來有點拗口,實際上表達的就是凱爾納提出媒體奇觀的核心思想:媒體奇觀組織和推動了當代經濟生活、政治衝突、社會交往、文化和日常生活。
舉個簡單例子,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特朗普和哈里斯的電視辯論,各自做出的演講,以及特朗普遇襲事件中,都有大量的圖像、視頻與文字的媒體報道出現,它們竭盡全力地展示總統候選人的每一處細微的動作,恨不得將她/他們臉上的毛孔都如數凸顯出來,由此傳達出“總統競選”現場的競爭激烈、針鋒相對,甚至在特朗普與哈里斯的辯論中,不惜以詆譭、諷刺對方爲籌碼獲得選民支持,爲公衆設置議事日程,爲她/他們提供如何選擇的價值觀念; 這是政治事件中的奇觀,也被凱爾納稱爲是政治文化奇觀。
凱爾納在《媒體奇觀:當代美國社會文化透視》這本書中還特別舉到了“麥當勞”, 說明這類快餐化的現象已成爲全球化的一種奇觀,使快消主義、連鎖品牌、醒目品牌形象、全球化擴張趨勢等成爲當代消費文化奇觀。
此外,凱爾納還着重展示了電視文化奇觀、體育文化奇觀等內容。
我們可以發現,奇觀理論在他的書中不是“抽象”“整體”的,而是“具體”的一個個事件,比如體育明星喬丹、辛普森殺妻案等等。
這也是凱爾納自己談到“奇觀”概念和“景觀”概念的重要不同:
第一點: 景觀是整體的、社會性的,德波的理論更多來自於新馬克思主義的、激進知識分子的立場,有明顯的批判色彩;奇觀則是具體的,凱爾納認爲自己是站在公共知識分子的視角上,通過文化研究的形式對媒體文化現象做出分析。
第二點: 德波的景觀概念承襲的是馬克思、盧卡奇等人的“拜物教”“異化學說”,是延續了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作出批判時的整體視角,是希望尋找替代性的方法促成思想革命;凱爾納則是運用文化分析方式,揭示美國和全球社會文化的特徵和發展趨勢。他認爲自己是對文化進行“診斷式”的批評,是對各種奇觀現象做出的解釋。
第三點: 景觀社會與文化工業的邏輯如出一轍,認爲景觀也成爲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統治的工具,在全球範圍內無往而不勝,尤其是消費主義的深度化、西方意識形態的普遍化。但凱爾納卻看到了媒體奇觀中受衆的反抗,例如對麥當勞餐廳的抗議。因此,相比於景觀社會理論,凱爾納的媒體奇觀更像是一個文化與權力的“角鬥場”,不同的羣體、對象在其中抗衡、鬥爭。
⛄️
ꕤ⋆⸝⸝Idealism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小破所常駐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