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緊急要求增產新潛艦 面臨1大危機
哥倫比亞級(Columbia-class)潛艦是美國海軍優先打造的項目,圖爲藝術家筆下的示意圖。(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已緊急要求,加速潛艦生產,目標是每年至少交付1艘哥倫比亞級(Columbia-class)彈道飛彈潛艦,還有兩艘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攻擊潛艦。
綜合外媒報導,這項今年初宣佈的雄心勃勃計劃,是美國海軍在全球緊張局勢升高之際,尋求將潛艦隊現代化的一部分。目前以通用動力電船(GDEB),還有維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爲首的主要參與者已經開始升級船廠設施,並精簡供應鏈。
而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水下,加強美國海軍優勢。但這背後潛藏着錯綜複雜的網路,其中涉及技術障礙、供應鏈風險和戰略影響,可能重塑潛艦作戰的未來。增加生產絕非易事,尤其考慮到潛艦精密的工程需求。用以汰換老舊俄亥俄級艦隊的哥倫比亞級潛艦,象徵美國海軍維持核威懾力的首要任務。
這些巨獸長達560 英尺(約170米),潛航時排水量達 20,806 噸,可攜帶 16 枚「三叉戟II」(Trident II) D5 彈道飛彈。而這款飛彈每枚能投送多個核彈頭,射程超過 7,400英里(11909公里)。哥倫比亞級潛艦的電力驅動推進系統遠比傳統進步,不僅提升隱形性能,還得以在數十年內不必加油,就能在水下悄無聲息地潛航。
美國海軍打算建造 12 艘哥倫比亞級,首艦「哥倫比亞特區」號(USS District of Columbia ,SSBN-826)自 2021 年起已開始打造,原定於 2030 年交付,但延誤已使這時間表受到質疑。
另一方面,維吉尼亞級潛艦是美國海軍多功能潛艦主力,用以執行從獵殺敵艦到,對陸上目標發射「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等各式任務。這些快速攻擊潛艦長 377 英尺(近115米),排水量 7,800 噸,配備如「大孔徑艦艏聲納」(Large Aperture Bow Array,LAB)系統等先進聲納陣列,能攜帶多達 38 種武器。
自 1998 年維吉尼亞級潛艦推出以來,美國海軍已訂購40艘。而自 2011 年起,生產速度維持在每年約2艘。如今美國海軍希望,能維持這速度,同時加入哥倫比亞級的生產,以達到「1+2」採購率的目標。然而,實現這目標需要船廠克服從勞動力短缺,一直到尖端製造需求等重大障礙。
儘管紐波特紐斯船廠靠打造兩種潛艦的關鍵組件,設法加速生產,但國會稽覈處(GAO)2024 年底指出,維吉尼亞級潛艦的生產率仍停留在每年 1.2 艘,遠低於預期的兩艘,而隨着哥倫比亞級潛艦建造的加速,這落差可能進一步擴大。
而技術在這努力中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靠像機器人焊接和模組化建造等創新,已經簡化了以往需要好些年人工勞動的流程。不過,勞動力問題卻加劇了這些技術障礙。潛艦業需要高技能的焊工、機械師和工程師。而相關工作需要多年才能掌握。新冠疫情後的勞力短缺,加上高齡化的勞動力,都使船廠陷入困境。
電船今年說,他們在1年內聘請了超過 4,000名工人,但隨着年輕一代對工業貿易興趣缺缺,留住人才仍然是一場鬥爭。儘管美國海軍和業界聯手,展開了諸如2023年潛艦工業基地勞動力發展計劃等倡議,以培訓新人才,但能否迅速擴大規模,以滿足「1+2」目標仍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