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不純! 外媒曝輝達Blackwell卡1環節被迫送臺灣封測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右3)造訪臺積電亞利桑那廠,慶祝第一片在美國本土生產、將用於製造Blackwell晶片的晶圓誕生。(圖/取自NVIDIA )
記者高兆麟/臺北報導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在亞利桑那州臺積電廠(TSMC Arizona)展示首批於美國生產的Blackwell晶片晶圓,宣告「美國製造AI晶片」邁出關鍵一步。不過,外媒《wccftech》指出,美國在AI晶片供應鏈中仍有一環尚未補齊,也就是先進封裝(Advanced Packaging),這也意味着首批晶圓仍需運回臺灣,才能完成後段製程與封裝出最終AI晶片。
報導指出,黃仁勳手中那片「Blackwell晶圓」雖象徵美國晶片製造能量的重要里程碑,但實際上仍屬「未精煉的矽片」。在完整製程中,晶圓需先切割,再經由臺積電CoWoS、英特爾EMIB等先進封裝技術進行整合與堆疊,以實現高效能AI運算。封裝過程能縮短晶粒間的傳輸距離、降低功耗、提升頻寬,是AI晶片效能關鍵所在。
目前,美國雖能在本土完成晶圓前段製造,但後段封裝能量仍嚴重不足。這使得包括輝達在內的AI晶片製造商,仍需將晶圓運送回臺灣等地完成封裝與測試,不僅增加物流與時間成本,也使「美國製造」的AI晶片仍需依賴海外供應鏈。
臺積電先前已宣佈,將把先進封裝業務納入美國投資計劃中,預計未來幾年內在亞利桑那州建立具備CoWoS技術的封裝產線。不過,由於相關設施需從零開始建置,時程可能長達數年。爲加速落地,臺積電計劃與美國封裝測試公司合作,透過委託其代工執行「整合式封裝與測試」服務,以縮短交貨週期並強化在地供應鏈。
業界認爲,美國政府與半導體大廠正積極補足AI晶片供應鏈的「前後段環節」,從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的全鏈整合,將是美國能否真正落實晶片自主、降低對海外依賴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