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醞釀一場“新次貸危機”?繼耶魯後,哈佛據稱也要拋售私募資產

財聯社4月25日訊(編輯 黃君芝)此前有消息稱,美國常青藤名校耶魯大學正尋求大規模出售其私募股權投資組合,交易規模可能高達60億美元,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而此次與耶魯一起站上風口浪尖的,恐怕還有最近深陷“政治風暴”的還有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一位知情人士週四透露稱,掌管美國最大高等教育捐贈基金的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目前正在與投行傑富瑞合作,計劃將其價值約1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組合出售給私募股權公司Lexington Partners。

數據顯示,哈佛管理公司目前掌管着高達530億美元的資產。知情人士還稱,雖然談判已經進入後期階段,但交易條款尚未最終敲定,仍可能會有變化。此外,Lexington還可能會引入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此次收購。

Lexington Partners成立於1994 年,是全球最大的二級收購和聯合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管理着約550億美元的資產。該公司去年剛完成了一支創紀錄的227億美元二級市場基金募集。

根據上述知情人士的說法,此次出售努力始於去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與哈佛大學之間的“鬥爭升級”無關。

特朗普近期不僅凍結了對這所常春藤盟校數十億美元的撥款,還威脅將取消其免稅資格。哈佛大學也因此起訴特朗普政府。

“新次貸危機”?

隨着哈佛、耶魯接連拋售“私募資產”,不禁令人懷疑,美國是不是在醞釀一場“新的次貸危機”,而哈佛、耶魯的舉動只是前奏。

長期以來,哈佛與耶魯被視爲捐贈基金運作的典範。這些精英大學不僅“富可敵國”,它們還喜歡將鉅額財富投資風險較高的資產:有近四成配置於私募股權,可謂“豪賭”非公開市場。但毋庸置疑,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配置邏輯,也曾爲高校帶來豐厚回報。

然而,特朗普上臺後,一切都變了。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這樣的配置是有前提條件的:穩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充足的流動性環境和極高的投資自由度。因此,當特朗普四處亂揮其“關稅大棒”、資本市場動盪遇上流動性緊張時,危機就在醞釀之中了。

根據X平臺用戶援引哈佛大學財務報表的數據,截至2024年6月30日,哈佛大學在私募股權等非流動性資產上的未繳付投資承諾高達124億美元。這意味着哈佛不僅需要應對當前運營的現金需求,還需要預留大量資金以滿足未來可能的資本催繳。

這筆鉅額的潛在負債無疑加劇了其尋求流動性的緊迫性。哈佛大學本月早些時候還曾表示,計劃向華爾街借款7.5億美元,作爲應急措施的一部分。

此外,雖然此次出售與特朗普的壓力無關,但有分析人士認爲,一旦哈佛失去免稅資格,它將不得不出售更多流動性資產甚至加大舉債。

最後,需要警惕的是,有專家警告稱,這場由常青藤引爆的危機已經具備了“新次貸”特徵:高槓杆、高敞口、流動性枯竭,以及結構性的脆弱傳導。

而且更重要的是,專家們認爲,這種危機可能不會集中爆發,而是以“慢變量”的方式在機構間悄然傳導。從耶魯到哈佛,從高校到養老金,從私募到風險投資,鏈條越長,傳染範圍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