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推動「海域狀況共享機制」 迴應南海「灰帶衝突」

▲11月1日,美國戰爭部長(原國防部)赫格塞斯在馬來西亞吉隆玻舉行的東協防長擴大會議(ADMM‑Plus)期間,呼籲東協各國與美方共建「海域狀況共享機制」與快速協同迴應的能力。(圖/路透)

●湯名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現爲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2025年下半,南海地區發生多起中國船隻碰撞他國的灰色地帶衝突事件,僅在8月到10月期間,甚至還出現中國海警以水砲攻擊菲律賓公務船隻的事件。

更嚴重的是,這種挑釁舉措以從海面延伸至空域,10月19日,澳洲皇家空軍的P-8A飛機在國際空域執行任務時,被解放軍Su-35戰鬥機釋放干擾彈。近期在南海發生的灰色地帶衝突,使得南海周邊國家與美國不得不提出新的方案,迴應中國的激烈舉動。

11月1日,美國戰爭部長(原國防部)赫格塞斯在馬來西亞吉隆玻舉行的東協防長擴大會議(ADMM‑Plus)期間,呼籲東協各國與美方共建「海域狀況共享機制」(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MDA)與快速協同迴應的能力;他強調美國願以自身的創新與規模優勢,提供相關技術與工具。

美國的主張,正是爲迴應今年下半年急速激化的南海衝突,在峰會前一日,美菲宣佈成立「菲律賓聯合特遣隊(Task Force‑Philippines)」以強化在南海的行動互通之後,顯示美方正以「結構性互聯」重塑第一島鏈南段的威懾與監測佈局。

從目前的資訊觀察,赫格塞斯於會中倡議的是一種功能導向的,而非政治導向的方案:其核心目標是建立在南海常態化監測,以及快速聯合迴應;惟官方尚未公佈具有固定專案名稱與資金規模的正式檔。

美國的「資料政治」創新話語

以現階段美國與東協的合作狀況而言,基於「資料政治」(Data Politics)提出的「海域狀況共享機制」的三個基礎爲:

「印太海上域態勢夥伴關係」(IPMDA):這是由四方安全對話(Quad)在2022年東京領袖峰會宣佈,目標在於以商業衛星AIS、射頻與合成孔徑雷達等多源資料,追蹤「關閉訊號」的灰色船舶,並建立近乎即時的海上「共同作戰圖像」。IPMDA原就涵蓋東協海域,具備向東協與南太延展的制度化樞紐。

MARSEC Consortium(東南亞海事安全聯盟):由美國國防部的印太安全事務、國防創新單位與安全合作署共同牽頭,旨在撮合商規無人載具、感測器與後勤解決方案,並與SeaVision相容,形成可持續的「低成本、可擴展」MDA生態。

SeaVision 平臺:美方提供的跨機構、跨國、不涉密態勢可視化工具,能快速疊加多資料來源、設定規則警示,並作爲低門檻的人員培訓與交互操作介面;今年美國對印度的IPMDA相關售案即含 SeaVision 授權與配套設備。

加上新近的美菲聯合特遣隊與頻密的「海上協同行動(MCA)」演訓,整體指向一個「資料—指揮—行動(Data‑C2‑Ops)」一體化的南海迴應架構。

與既有「美—東協」合作的差異與突破

2015年起的「東南亞海事安全倡議(MSI)」偏重雷達、飛機與通信等硬體與訓練,現在則是從硬體層面擴大至「資料常態化共用」:本輪倡議則以共用資料與共同作戰圖像爲重,軟體與資料管線的重要性明顯上升,降低了單一國家資本性支出的門檻。

過去美國與東協國家的演訓雖能提升互通,但多爲點狀或階段性活動;若能將「共同感知」常態化,等於把雙邊拼圖接上區域級資料樞紐,提升至多國之間的跨部門即時協調能力。

赫格塞斯強調「誰遭到挑釁就不會是孤軍」,帶有集體迴應意涵;這在東協講求「中心性、包容性」的框架下,屬於語境上更靠近「準集體安全」的表述。

美國從以往的「能力建構」到「迴應保證」的再提出,正在逐步落實「拒止戰略」,突破過去美方僅強調能力建構,而避免明示伴隨行動承諾的慣例。

東協各國的迴響

作爲面對中國灰色地帶衝突的菲律賓最爲積極,馬可仕政府將南海議題與北方呂宋海峽視爲同一戰略縱深,實質上將臺海地區和南海視爲同一戰區。美菲新聯合特遣隊、反艦飛彈與無人系統演訓常態化,使馬尼拉成爲美方在南海—巴士海峽門戶的關鍵樞紐。對菲而言,藉由「海域狀況共享機制」的建構,有助於爭取衝突前的資訊優勢。

越南在竹子外交的基礎上以「硬平衡—軟連結」的模式,與美國謹慎升溫。河內延續多源軍購多元化,同時與美國就運輸機與直升機等裝備洽談,對於「海域狀況共享機制」採「務實開放」態度,由於有東協的名義在內,可避免被認定在美中選定陣營。

馬來西亞作爲今年東協主席國,強調東協中心性,推進多項制度化文件與聯合演訓,但在對外敘事上傾向「安靜外交」與不選邊;其樂見技術合作提升海域態勢理解,但會避免讓架構呈現明顯「反中聯盟」色彩。

新加坡長年主持樞紐性的資訊融合中心,扮演東協與各方關係中介與資源整合的角色;若美國的方案與能夠讓新加坡提供數據中心的地位,也更貼合新加提供專業公共財的定位。

印尼抱持「多元結盟但不結盟」,一方面強化海上執法與監測,同時與中國在海上安全仍保留合作空間。對印尼而言,採納低成本、可擴展的「海域狀況共享機制」技術,像是:無人系統與商業衛星資料,是可被國內政治接受的折衷選項。

總體而言,多數東協國家對技術中立的資料共用持開放態度,對帶有同盟承諾的用語則審慎保留;這正呼應東協在大國競爭中的一貫策略:擁抱公共財,避免陣營化。

中國的態度與迴應

在敘事戰場上,北京把多邊巡航與演訓定性爲「破壞穩定」,同時倡議與東協攜手維穩;在行動層面,透過海警與民兵船團的高頻存在,配合法律(執法)化的框架與軍方常態化巡弋,維持「灰色地帶—法執交錯」的壓力。

短期內可預期的中國反制包括:加強對AIS與衛星遙感的偵測、干擾與欺敵手段;加強對菲律賓的衝撞、在馬六甲前口、曾母暗沙等要點提高臨檢強度,以測試「海域狀況共享機制」網絡的「告警—反應」的遲滯時間。

敘事競逐:強調「東方力量」與「去外部化」話語,爭取東協國內輿論空間。上述走向已在北京對多國聯合巡航與赫格塞斯個人論述的連番批評中可見端倪。

▼在敘事戰場上,北京把多邊巡航與演訓定性爲「破壞穩定」,同時倡議與東協攜手維穩;在行動層面,透過海警與民兵船團的高頻存在,配合法律(執法)化的框架與軍方常態化巡弋,維持「灰色地帶—法執交錯」的壓力。(圖/路透社)

對臺灣的影響 南翼的連通性與風險外溢

若美國-東協的「海域狀況共享機制」順利推動,南海至巴士海峽的「共同作戰圖像」將更細緻,對臺灣南側的巴士海峽之早期預警與航路更爲有利。這與美菲在巴丹羣島/馬武利斯的訓練與前沿部署互相呼應,強化第一島鏈南段的節點監測與反介入能力。

臺灣將有機會建立與「海域狀況共享機制」相通的資料標準、共用規則,若能在東協場域內高度一致,將間接提升臺灣與周邊友邦的交互操作。

臺灣雖非ADMM‑Plus成員,但透過與美、菲、日等雙邊或「小多邊」合作,仍可受益於資料介面與作業規程的「事實標準」,呼應日相高市早苗提出的「準同盟構想」。

中國已習慣以大型艦機編隊穿越巴士進出西太平洋,對「海域狀況共享機制」網路的飽和度與抗干擾能力將是未來壓力測試焦點;一旦中方加大電磁對抗與海警執法密度,「灰區—戰區」間的滑移風險隨之上升,臺灣應同步強化海纜、岸基感測與低軌通訊的備援。

「資料政治」 成爲南海競逐新場域

由於新任日相高市早苗將進一步強化安倍的安全觀,其所提出的「準同盟構想」,與美國新進提出的「海域狀況共享機制」時間點並非巧合。

如同當年由安倍晉三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未來美國、日本、東協,甚至臺灣都有可能在這類數據與工具性的層面開展事實關係。

對美國而言,這是將「公開可分享的數據與工具」轉化爲地緣政治槓桿;對東協國家,則是以技術中立維持戰略彈性。

對臺灣而言,南翼若能建立資訊聯通機制,將補上第一島鏈的關鍵缺口,但同時也要準備好面對更頻繁的電磁對抗,以及中國帶來的「灰色地帶衝突」。

▼臺灣將有機會建立與「海域狀況共享機制」相通的資料標準、共用規則,若能在東協場域內高度一致,將間接提升臺灣與周邊友邦的交互操作。(圖/取自中華民國海軍臉書)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