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三大債主齊出手!中國去年減持美債573億美元
美債作爲全球核心安全資產的吸引力正在衰減。
當地時間2月18日,美國財政部公佈的2024年12月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14家海外投資者減持美債1685億美元。
其中,日本、中國和英國這前三大海外債主共減持美債810億美元,6家海外投資者增持美債485億美元。
三大原因致拋售
中國作爲美國國債的海外第二大持有者,自2022年4月起,其美債持倉規模一直低於1萬億美元,並且總體呈現減持趨勢。
2024年全年,中國在12個月中有9個月減持美債,全年合計減持規模達到573億美元,目前持倉規模降至7590億美元。
具體來看,2024年1月,中國減持186億美元美債,並開啓了連續三個月的減持態勢,在隨後的2月和3月分別減持227億美元和76億美元。直到4月,中國才首次增持美債,規模爲33億美元。
5月,中國再次減持24億美元美債,但在6月又增持了119億美元。7月至10月,中國連續四個月減持美債,分別減持37億美元、19億美元、26億美元和119億美元。11月,中國增持了85億美元美債。12月,減持96億美元。
除了中國,其他主要經濟體也在調整美債持倉。日本的美債持倉在經歷了去年8月的短暫反彈後,隨後幾個月再度轉爲下降態勢。去年12月,日本減持273億美元,持倉規模降至10598億美元。自2019年6月持倉超越中國以來,日本一直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海外持有國。
英國去年12月減持441億美元,持倉規模降至7227億美元。
美債作爲全球核心安全資產的吸引力正在衰減。從直接動因看,匯率干預與貨幣政策調整成爲多國減持的導火索。以日本爲例,其2024年12月拋售273億美元美債,與日元匯率波動密切相關。爲穩定日元,日本政府曾在2024年7月投入366億美元干預匯市,而12月日元兌美元再度承壓,因此,日本不得不減持包括美債在內的美元資產籌集資金。類似地,英國單月減持441億美元美債,創歷史紀錄,分析認爲,這與英國央行加息預期及對美債收益率敏感度上升有關。
此外,外匯儲備多元化戰略也是減持美債的原因之一。儘管美國國債被視爲安全資產,但過度依賴單一資產類別會增加風險。通過減持美債,可以將資金配置到其他資產類別,如黃金、其他貨幣資產以及新興市場債券等,從而降低風險並提高收益。
2024年,中國央行大幅增持黃金,全年累計增持44.17噸,截至年底,黃金儲備達到2279.57噸,位居全球第六。今年1月,中國央行延續了去年12月的增持勢頭,連續第三個月增加黃金儲備。
世界黃金協會發布年度黃金需求趨勢報告也顯示,2024年全球黃金需求再創新高,主要由各國央行的強勁購買和投資需求的增加所推動。各國央行連續第三年保持強勁的購買步伐,購買量超過1000噸,達到1045噸。
有分析指出,地緣政治擔憂進一步加劇了美債拋售。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貿易爭端和技術主導地位的競爭處於最前沿。通過減少對美國債務的敞口,不僅可以對衝潛在的經濟報復,還可以重新定向資源,以支撐本幣匯率,並使外匯儲備多樣化。
中國社科院學者餘永定指出,減持美債是“去風險化”的必要舉措,旨在應對美國單邊制裁與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
美債或持續下跌
儘管前三大債主拋售,去年12月,外資對美國金融資產的淨流入仍達871億美元,結構性分化顯著:私人資本涌入1625億美元,抵消官方資金753億美元的淨流出;長期證券獲外資淨買入796億美元,私人投資者貢獻1305億美元,而官方機構淨賣出509億美元。
這種分化凸顯市場對美元資產的矛盾心態——私人資本追逐高收益率與美股套利機會,而主權基金則傾向於規避長期風險。
從美債去年年底的走勢來看,在特朗普贏得總統大選後,交易員們評估了美國新政府的關稅和移民改革可能帶來的影響,對經濟增長和通脹可能回升的預期,使國債收益率在12月大幅飆升,進而令美債價格承壓。
今年1月,通脹上升的預期推動10年期美債收益率升至4.8%,爲2023年底以來的最高水平,目前在4.5%上方徘徊。
Brown Brothers Harriman高級策略師Elias Haddad表示:“隨着美聯儲官員繼續暗示他們並不急於恢復寬鬆政策,美國國債收益率整體走高。”
近期公佈的美國通脹數據高於預期。美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3%,超出預期,爲2024年6月以來最大增幅,前值爲增長2.9%;1月CPI環比增長0.5%,連續第7個月加速,預估爲增長0.3%,前值爲增長0.4%。
當地時間2月18日,舊金山聯儲主席瑪麗·戴利表示,在通脹方面取得更多進展之前,美聯儲政策需要保持限制性,且預計通脹將隨着時間的推移繼續下降。
巴克萊銀行指出,特朗普政府若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如未能實現2萬億美元赤字削減目標),或地緣衝突推高通脹,10年期美債收益率可能反彈至5%。申萬宏源研究報告進一步強調,美債利率的“高位震盪”格局(4%—5%)或持續至2025年中,債務上限危機解決後,長端利率可能因供給增加再度衝高。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