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幕後策動國府動手
熱門話題
一九五○年韓戰期間,是中美軍事合作最緊密年代,所以蘇聯在聯大指控美國唆使中華民國海軍拿捕「陶甫斯號」是海盜行爲,違反公海航行自由。前《中國時報》駐美特派記者傅建中,在一篇專文中指出,根據一九五五─五七年中美關係解密文件顯示,我國海軍截獲該油輪,得力於美方情報,如無美國協助,我海軍「找到這些船隻方位的機會很少。」此外,這些文件亦反應當時美國政府及駐臺各單位對此案件,各有不同的看法與利益依據,尤以情報單位與國務院爲最。一九五四年六月廿四日,美駐我國大使藍欽(Karl L.Ranking)在其致國務院的報告中頗有怨言,他表示臺灣高層對本案也不一致:當時外長葉公超就強烈反對扣押這艘油輪,參謀總長周至柔將軍也支持其看法,而駐美大使顧維鈞更建議政府將油輪還給蘇聯,船員予以遣返。
在波、蘇兩國油輪先後遭國府海軍拿捕後,亞太情勢立即升溫。根據中情局一項解密檔案指出,從六月廿四日「陶案」發生後,東南亞輪船保險費就從百分之一上升到百分之五。導致在新加坡港口滯留兩週之久的另兩艘蘇聯油輪列寧格勒號和巴統號是在中共米格戰機嚴密護航下,經南海駛入廣東珠江。七月廿三日,中共戰機更誤認國泰民航客機爲國府轟炸機而將其擊落,區域緊張情勢迅速攀升,美國航母隨即進入南海。七月廿五日,杜勒斯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Arthur W.Redford)上將通話,爲維護航母的自我防衛,美軍對共機的追擊,可以進入中國大陸的領空和水域。廿六日美軍擊落兩架中共戰機,其中一架於追擊中在瓊島水域遭擊落。
對此,白宮國家安全會議於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九日的簡報中提出警告,中共有可能攻擊國府控制的外島;次年一月,大陳列島前沿的一江山島果爲中共所攻佔,國府被迫從大陳島撤退,使得我國關閉大陸港口的範圍緊縮。於是國務院遠東司司長羅勃遜,在八月十九日致杜勒斯的備忘錄中表示,在「陶甫斯號」釋放前,美國應暫停向國府提供有關共產國家船隻航向與方位情資。白宮這時業已擔心亞太沖突情勢會進一步升高,甚至失控。
爲避免與莫斯科直接衝突,乃利用蔣介石的仇俄情節,在幕後提供蘇聯等共黨國家船隻的航向和方位情資,而由臺灣海軍出面採取行動。但莫斯科方面對華府在中國附近海域實施拿捕共產國家船隻的策略,表示絕不接受,並會進行海空護航。由於「陶甫斯號」事件的發展超出預期,反而成爲美蘇之間的敏感議題,儘管華府正式否認與此事有任何關聯,並希望儘速結束此事件,但臺灣當局對船員和船隻釋放的態度也出現變化。
(三之二,全文請見756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