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率先放棄關稅特權

1943年,宋子文(左)訪問英國期間,與時任駐英大使顧維鈞(右)合影。(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9月760期《傳記文學》關稅自主權收回始末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美國政府首倡以關稅自主權歸還中國。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財政部長宋子文與駐華美使馬慕瑞在北平簽訂《整理中美兩國關稅關係之條約》。

美國承認中國關稅自主,這是鴉片戰爭後第一件允許中國享有關稅自主權的條約,開我國關稅自主的新紀元。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對此讚許美國,其二十五日日記雲:「此乃美國對華政策先佔一着之勝利,能不認其爲平等待我之民族。」讀者也許奇怪,爲何簽約地點不在國府所在地南京,簽約的人不是外交部長呢?蓋因其時財政部長宋子文陪同蔣總司令及另外幾位國民政府最高決策機構中政會委員前來北京巡視,宋氏此時獲得外交部長王正廷的授權,宋氏就近獲得蔣總司令及其他數位中央委員的熱心支持,很快做出決策簽約,美國對於談判的迅速進度,也很滿意。

中美關稅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實現關稅自主的開端,它起了良好的帶頭作用,促使其它國家改變了觀望的態度,是年八月十七日,達到關稅事項待遇絕對平等的《中德條約》,由外交部長王正廷和德國駐華公使在南京簽訂。隨後自十一月至十二月間,中國連續與挪威等十國先後簽訂關稅條約,各國在同意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時,大致要求我國對該國關稅及其相關事項不得次於任何他國;至一九二八年底,所有曾與中國簽訂享有協定稅則特權的國家,除日本外,共有十二國與中國締結新約,允許中國享有關稅自主權。

一九二九年二月一日,中華民國首次實施海關進口稅稅則,打破沿用八十年的均一稅制,新稅率分進口貨爲十二類,七百十八目,其稅率分爲七級差等,自值百抽七點五至值百抽二十七點五不等,視貨物之性質而爲高下之區分,至是百年來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初次得到解脫。

一九三一年一月一日,新的《海關進口稅稅則》在宋子文主持下,重新釐定開始實施,稅則分爲十二級,按物品的性質分別課徵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五十的進口稅,針對各項輕工業民生用品,例如火柴、瓷器、玻璃、肥皂等,課徵較重的稅率,以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這是中國第一個體現關稅自主的海關進口稅則。一九三三年五月,對日本主要貨物三年之內不得加稅的期限屆滿,國民政府遂大幅增加多種貨物的進口稅,尤其是對棉貨、海產品和紙張等,當時國民政府美籍顧問楊格認爲:「這次加稅是作爲一項增加收入的措施而推行的。但是,實行關稅的意圖,特別是對棉紡業的利益實行保護,也對政策的制定起了作用。」

關稅主權收回的後果,是中國關稅收入的大幅增加,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國民政府通過關稅自主,提高海關關稅,顯著提高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國初期財政緊絀的劣勢。

關稅自主也有其侷限性,最惠國待遇問題遲遲沒有解決,海關行政仍爲外國人所控制。更爲嚴重的是走私問題,稅率大幅提高的商品,謀取暴利的走私行爲也應運而起,華南和華北先後形成以香港和大連爲中心的走私基地,造成海關收入損失,緝私費用增加。(三之三;全文請見760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