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庫存2個月就消耗殆盡」 陸廠:堅持就是勝利
▲浙江湖州制琴工廠。(圖/CFP)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中美關稅戰持續,雙方是否走向脫鉤、美國企業能否離開中國供應鏈,成爲關注焦點。由於美國買家的庫存一般只能支撐2至3個月,預計兩個月後會產生一批新的採購需求,且還是會赴中國補貨。因此大陸廠商的普遍觀點是,「堅持就是勝利」。
大陸電商及產業數智化知識服務平臺「億邦動力(Ebrun)」引述多位中國外貿商家、美國買家及阿里巴巴國際站等線上平臺消息後,做出上述分析。
上海一位做房車遮陽棚的出口商家丁林鋒表示,關稅以來美國客戶還在加訂單,要他照常發貨,對方就怕沒有貨。他了解到,客戶的庫存也就在兩、三個月之後,「這時候要堅持一下。」
一位亞馬遜平臺的美國買家Adriana Range透露:「我需要貨,關稅會讓價格變高,但我沒貨就會直接丟掉客人,損失更大。」
報導指出,當關稅一路到達145%,大陸外貿商家的焦慮在所難免;但是從業內商家中瞭解到的情況來看,普遍的觀點都是:堅持就是勝利。
同時,美國一批本土零售商、自有品牌商的反映是,他們儲備的貨物普遍只夠2至3個月的消耗。
▲上海洋山深水港。(圖/路透)
綜合美國的各種相關統計數據來看,目前,美國零售和批發商的庫存總額約爲1.3至1.5兆美元上下浮動,而美國零售額(可以視爲庫存消耗的速度)一個月大概在6000至7000億美元,約2個月後,美國本土的庫存就會消耗殆盡。
「到時候,找誰補貨就是美國買家要面對的核心問題」,報導稱,有人選擇去其他市場尋找新工廠,但沒人能保證短短一兩個月時間內就能完成考察、洽談、開模、樣品測試、下單走船等一系列複雜的流程。
報導續指,美國買家如果因爲一時的等待而導致斷貨、丟掉客戶,造成的損失或許要比關稅本身還要大。
另一位買家Carlos Alvarez,是美國一家電商公司的CEO,他認爲,中國供應鏈根本無法替代。
「在美國,當我們說要和工廠合作生產產品,即便不點名國家,大家默認的往往還是中國,對吧?中國目前仍然是無可替代的」,Carlos Alvarez直言,中國匯聚了龐大的人才庫、產品種類和選擇空間,這種便利性短期內不可能被超越。
報導因此說,「一些提前看清這一點的美國買家,已經開始持續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