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襲伊朗核設施 專家:未實地調查 難知行動是否成功

2025年6月22日,美國對伊朗三處核設施: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與伊斯法罕(Isfahan),發動代號「午夜之錘」的空襲,旨在遏制伊朗核武計劃。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拜登時期的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卡林(Mara Karlin)在播客《The Current》中分析此次行動的成效與後續影響。川普宣稱攻擊「完全摧毀」伊朗核設施,但專家質疑其實際效果,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表示難以立即評估損害程度。

此次行動涉及125架美軍飛機,包括七架B-2隱形轟炸機,攜帶14枚重達13,600公斤的GBU-57巨型鑽地彈(MOP),針對福爾多地下設施,以及從美國潛艦發射的戰斧巡弋飛彈攻擊伊斯法罕。伊朗官方稱設施事先撤空,未受重大打擊,且無輻射泄漏。 然而,美國國防部與川普政府高層強調,初步評估顯示三處設施遭受「極爲嚴重的損壞與破壞」,但具體成效仍需進一步驗證。

卡林指出,評估攻擊成效面臨多重挑戰。首先,福爾多設施深埋于山中,地質結構(如石灰岩與白雲石)可能減弱爆炸衝擊,限制鑽地彈的破壞力。 衛星影像顯示福爾多入口處出現六個新坑洞與碎屑,但地下設施損壞程度不明。 納坦茲與伊斯法罕此前已遭以色列空襲,美國攻擊進一步損壞地上建築,但地下離心機大廳是否全毀尚無定論。

其次,伊朗可能在攻擊前轉移濃縮鈾庫存。IAEA署長葛羅西表示,無從得知這些材料的去向,且伊朗已減少與IAEA的合作,導致監測困難。 卡林強調,缺乏國際檢查員實地調查,難以確認伊朗核計劃是否真正受挫。她警告,若伊朗保有秘密設施或未申報的濃縮鈾,攻擊效果可能僅爲短期延緩。

卡林分析,伊朗核知識與技術難以通過軍事行動完全摧毀。即使設施受損,伊朗可能在數年內於秘密地點重建計劃。 她建議,外交途徑與定期檢查比軍事打擊更能有效限制伊朗核野心,但川普退出2015年核協議的決定已削弱此路徑的可行性。

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在戰術上展現了高超的軍事能力,但其戰略成效存疑。卡林認爲,僅靠衛星影像與初步情報難以判斷損害程度,需長期觀察伊朗核活動的恢復情況。 同時,攻擊引發的區域緊張局勢可能導致報復循環,影響中東穩定與全球油價。 川普政府需平衡強硬姿態與外交努力,以避免更大規模衝突,並確保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持續監督。

衛星照片顯示伊朗核子科技研究中心伊斯法罕入口處22日遭美軍轟炸後的受損情況。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