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抗衡「一帶一路」的大計劃 2年就熄火了?

美國抗衡「一帶一路」的大計劃,2年就熄火了?(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2023年9月舉行的新德里G20峰會上,在時任拜登政府的牽頭下,美國聯合印度、沙烏地阿拉伯、歐盟宣佈建設「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簡稱爲「印歐經濟走廊」),旨在通過建設鐵路、管道等基礎設施,增強亞洲、波斯灣和歐洲之間的經濟聯結。

當時,不少美西方媒體將這條走廊形容爲「野心勃勃的現代香料之路」,並將其視作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相競爭的戰略佈局。拜登亦意有所指,稱這一投資項目將「改變遊戲規則」。

不過,兩年過去了,項目進展基本爲零。港媒《南華早報》13日報導指出,這項經海灣地區連接印度與以色列、進而貫通歐洲的宏大經濟願景正在逐漸崩塌,已經幾乎淪爲加沙血腥衝突與美國戰略重心轉移的「犧牲品」。

報導援引分析人士的觀點指出,「印歐經濟走廊」的利益相關方非但沒有充分利用項目的變革型經濟潛力,反而日益陷入了激烈的內部鬥爭,讓這個曾被華盛頓譽爲「多邊合作里程碑」的項目陷入進退兩難。

首先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作爲「印歐經濟走廊」願景的核心參與方之一,近幾個月來,由於加沙地帶持續的流血衝突與饑荒危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以色列的關係迅速破裂。2020年在美國斡旋下達成《亞伯拉罕協議》後出現的兩國外交暖意,如今已幾乎蕩然無存。

9月初,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色列宣佈計劃吞併約旦河西岸,此舉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矛盾。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部負責政治事務的助理部長拉娜·努賽貝(Lana Nusseibeh)很快表態,指責以色列此舉將踐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紅線」,並稱《亞伯拉罕協議》已被哈馬斯與以色列極右翼極端分子「徹底推翻」。

本週局勢進一步惡化。當地時間9月9日,以色列針對在卡達首都多哈的哈馬斯高層領導人進行「精準打擊」,悍然發動空襲。

對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成員國的公然襲擊,立即引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強烈迴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統穆罕默德及多位高級部長親赴多哈,既向卡達表達聲援,也對以色列威脅地區安全的行徑表示憤慨。

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的中東政治教授馬克斯(Monica Marks)解讀道,「無論是伊朗、以色列還是其他國家,外部勢力未經海合會許可干涉其內部事務,都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所無法容忍的。」

她認爲,以色列「浪費」了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擁有「溫暖和平關係」,如今雙方已陷入「日益加深的反感鴻溝」。

馬克斯在社交媒體上的評價則更爲尖銳。她曾指責以色列政府及其支持者的行事風格如同「流氓國家」,「他們正威脅要破壞其最強大地區夥伴的穩定、安全與投資吸引力。」

另一個海合會的核心成員——沙烏地阿拉伯,也曾承諾爲「印歐經濟走廊」投資200億美元,如今同樣對這一項目失去了興趣。

據報導,沙烏地阿拉伯原計劃投資走廊中連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約旦的關鍵鐵路項目,目前計劃已被擱置。

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類似,加沙戰爭讓沙烏地阿拉伯更加強硬地堅持,巴勒斯坦建國是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的先決條件。在以色列空襲多哈後,沙烏地阿拉伯也明確表示,將「無限制地支持卡達採取的一切措施」。

與中東裂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本週與以色列簽署了一項雙邊投資協議。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印歐經濟走廊」在兩年前的新德里G20峰會上高調啓動,兩國財政部長在後續發佈的聯合聲明中,卻對這一項目隻字未提。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中東研究所研究員克萊門斯(Clemens Chay)看來,這份印以投資協議是「新德里爲謹慎推進走廊項目而採取的舉措」,畢竟印度「並不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那樣肩負政治包袱」。

克萊門斯指出,自加沙戰爭爆發以來,以色列在國際舞臺上被日益孤立,這使其推進重大經濟項目的能力受到嚴重製約。因此對於以色列而言,與印度達成的這份新協議是一場「政治勝利」。

與此同時,印度還抓住機會深化與項目其他關鍵夥伴的關係,尤其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

「換句話說,印度如今正維持着項目的存續,至少在經濟邏輯上是如此」,他說。

但這一努力難以扭轉項目頹勢。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中東問題研究員烏爾裡希森(Kristian Coates Ulrichsen)認爲,過去幾周的地區事態發展,已經讓「印以阿美」這個小多邊聯盟及其走廊項目的可行性面臨質疑。

烏爾裡希森指出,海合會官員如今愈發將以色列領導層視爲地區穩定的威脅,「這個狀況顯然不利於長期基礎設施的規劃和項目推進」。

他直言,「只要加沙戰爭不結束,走廊項目就幾乎不可能啓動。」

然而,中東局勢緊張並非「印歐經濟走廊」面臨的唯一阻力。「華盛頓的優先事項也發生了變化。」以色列智庫「信號集團」的政策主管湯米·施泰納(Tommy Steiner)指出,作爲曾經「最關鍵」的項目推動者,美國現在也沒興趣了。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總統川普在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時曾承諾,將在六個月內召開與走廊計劃相關的峰會。

但這一承諾隨期限到期淪爲空談,美國政府的注意力已轉向其他事務,比如關稅。最近,川普就以印度與俄羅斯開展石油貿易爲由,對其徵收高達50%的關稅,惹得新德里相當不快。

5月,川普訪問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期間,他繼續自吹調和了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衝突,還嘲諷印度否認其促成停火的表態。當時,他對走廊項目同樣隻字未提。而美國與巴基斯坦關係的升溫,更是讓這一局面火上澆油。

這讓施泰納不禁反問,「走廊項目本就是美國爲加強和鞏固《亞伯拉罕協議》以及推動以色列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正常化的產物。(但現在)美國對這條走廊和美印關係的立場究竟是什麼?」

與此同時,在土耳其方面的大力遊說下,川普政府轉而支持另一條連接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走廊項目。

土耳其自「印歐經濟走廊」啓動之初便被排除在外,一直渴望推進自己的「發展之路」 走廊計劃。該計劃擬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合作,經伊拉克連接土耳其與海灣地區。尤其在今年庫爾德工人黨宣佈解散後,土耳其更盼藉此加速推進這一替代項目。

但這些動作不僅加劇了以色列與土耳其的戰略競爭,也讓印度深感不滿。印方認爲,美國對南高加索地區的介入,破壞了印度長期以來計劃的「經伊朗、亞美尼亞、俄羅斯連接歐洲」的陸路通道。

「當前美國政府的一系列動向,都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的趨勢」,施泰納表示。

施泰納透露,直到不久前,歐盟成員國希臘、義大利和法國還在激烈爭奪走廊項目中歐洲海上樞紐的主導權。但如今,他們都放棄了競爭,並同意在歐盟委員會的監管下開展合作,將項目職責移交至委員會下屬的「中東-北非夥伴關係團隊」。

據施泰納所說,歐盟外交官還開始向以色列官員提出讓巴勒斯坦參與走廊項目的要求,而這又顯然是以色列無法接受的。這也就不難理解,有歐洲外交官私下裡向施泰納抱怨,「我們所知的走廊項目,似乎已經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