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曙光或警訊? 就業下修與通膨壓力交織
▲美國經濟長期被視爲全球穩定的核心,但近期一連串數據卻讓人開始懷疑其是否正運作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中。(圖/路透)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經濟長期被視爲全球穩定的核心,但近期一連串數據卻讓人開始懷疑其是否正運作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中。尤其是勞動市場的數據出現史上最大幅度下修,加上通膨仍未明顯降溫,讓人對其未來的持續性產生疑問。另一方面,股市與家庭金融資產卻維持高位,顯示經濟並非全面疲弱,而是呈現出強弱交錯的複雜局面。
本文將從就業市場、景氣結構、通膨與貨幣政策,以及資產與消費信心等面向進行綜合分析,以判斷美國經濟是否正處於脆弱平衡。
就業市場 轉折訊號
美國非農業就業在 8 月僅增加約 2.2 萬人,遠低於 7 月的 7.9 萬人,增幅明顯趨緩。更令人震驚的是,基準修正顯示過去的就業增長可能被高估,累積下修幅度高達 91.1 萬人,創下歷史最大紀錄。
這樣的下調打破了先前「勞動市場強勁」的認知,顯示實際就業韌性或許早已不如外界預期。
進一步觀察,部分月份的就業數字在修正後甚至從正增長轉爲減少,例如 6 月最初公佈爲增加 1.4 萬人,修正後卻變成減少 1.3 萬人。這是自 2020 年以來首次出現非農就業數轉負的情況。失業率亦上升至 4.3%,平均工資年增率從 3.9% 降至 3.7%,顯示薪資壓力有所放緩,但同時也反映需求減弱的跡象。
就業減少的重災區集中在製造業與政府部門,製造業更已連續數月流失人力。服務業雖然仍有增加,但增速已顯放慢,無法完全抵消其他產業的下行。整體來看,就業市場正從原本的強韌逐漸轉爲謹慎與脆弱。
景氣結構 分化走勢
製造業景氣持續疲弱,ISM 製造業指數在 8 月報 48.7,雖略高於前月的 48.0,但已連續半年低於榮枯線 50,明顯處於萎縮區間。尤其是製造業的就業指數與產出表現,均顯示缺乏回升動能。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非製造業指數在 8 月升至 52.0,顯示服務業仍有一定的韌性。服務業的新訂單明顯回升,但就業分項依舊低迷,顯示企業在增加需求的同時,對人力配置仍趨向保守。
消費方面,7 月實質個人消費月增 0.3%,較 6 月的 0.1% 明顯改善。耐久財消費回升幅度尤其明顯,帶動部分內需。但服務消費增速有限,顯示消費結構仍不平衡。
投資表現亦呈現分化,核心資本財訂單在 7 月成長 1.1%,顯示企業投資意願仍存,但礦工業生產卻下降 0.1%,製造業與能源相關生產同步回落。
通膨壓力 貨幣政策的掙扎
物價壓力雖有趨緩跡象,但核心問題尚未解決。7 月 PCE 物價指數年增率維持在 2.6%,核心 PCE 則由 2.8% 上升至 2.9%,凸顯排除能源與食品後的價格壓力仍然存在。這樣的數據意味着,即使 headline 通膨看似穩定,核心物價仍具黏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的通膨預期再度擡升。密西根大學的調查顯示,一年期通膨預期從 4.5% 升至 4.8%,五年期也從 3.4% 升至 3.5%。這種心理上的預期可能會影響薪資談判與企業定價,進一步固化通膨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聯準會陷入兩難。市場已經消化 9 月可能降息 0.25% 的預期,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 4.39% 降至 4.26%,顯示市場普遍相信貨幣政策將逐步寬鬆。
然而,若核心通膨不退,過快的降息可能再次推高物價,反而導致政策效果適得其反。
▼密西根大學的調查顯示,一年期通膨預期從 4.5% 升至 4.8%,五年期也從 3.4% 升至 3.5%。這種心理上的預期可能會影響薪資談判與企業定價,進一步固化通膨壓力。(圖/路透社)
資產價格與消費信心 交錯影響
儘管就業與通膨數據釋放壓力,美國股市卻表現強勁,家庭金融資產持續增加。股價上漲帶來的資產效果成爲支撐消費的重要力量,讓家庭部門在收入成長放緩的情況下,仍維持一定支出。尤其在生成式人工智慧熱潮帶動下,科技股業績預期被推高,爲市場注入額外動能。
然而,消費者信心指數卻再度下降,反映出民衆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感。現況評價與未來預期雙雙惡化,顯示家庭雖在消費,但心態趨向謹慎。
一旦資產價格出現回調,可能迅速引發逆資產效果,使得消費與投資雙雙承壓。這種「信心與資產」之間的矛盾,使得美國經濟的支撐基礎並不穩固。
不穩定的平衡與潛在風險
第一個風險在於就業市場若持續惡化,失業率進一步上升,勞動需求放緩將削弱消費基礎。
第二個風險是核心通膨若持續高企,將迫使聯準會延後或放緩降息,增加經濟負擔。
第三個風險來自資產價格,一旦股市或房市修正,逆資產效果可能迅速擴散。
此外,外部環境也不容忽視。大陸經濟放緩可能削弱美國出口需求,能源與原物料價格波動則可能再次推升通膨。國際貿易摩擦與地緣政治風險,也可能成爲突發性的外部衝擊。美國經濟雖仍具規模優勢與創新能力,但政策若失衡,風險便可能被放大。
結語
綜觀目前情勢,美國經濟正處於一種「不穩定的平衡」。就業市場顯示弱化跡象,核心通膨仍具黏性,製造業處於萎縮,但服務業與資產價格仍維持支撐。換言之,經濟並非全面惡化,而是同時存在脆弱面與韌性面。
未來走向將取決於政策能否妥善調控,既避免 過早寬鬆助長通膨,又防止過度緊縮壓垮成長。如果能控制通膨預期並穩住勞動市場,美國仍有機會在動盪中前行;反之,若資產與信心同時轉弱,不穩定平衡恐怕會迅速失衡,帶來更嚴峻的挑戰。
▼綜觀目前情勢,美國經濟正處於一種「不穩定的平衡」。就業市場顯示弱化跡象,核心通膨仍具黏性,製造業處於萎縮,但服務業與資產價格仍維持支撐。(達志示意圖)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