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計劃破產」可能成真
(圖/美聯社)
美國作爲全球經濟霸主,其財政動向牽動世界命脈。然而,5月16日,穆迪將美國信用評級從頂級「Aaa」下調至「Aa1」,標誌着美國喪失最後一項完美信用評級,與此同時,財政部長貝森特於本月發出一封警告信函,稱若聯邦國會未能在7月中旬前提高債務上限,美國恐面臨史無前例的國家債務違約。這一連串震撼消息引發金融市場震盪,激發對美國是否正走向「計劃破產」的熱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警告並非突發,而是精心設計的訊號。歷史顯示,國家違約往往不是自然發生,而是人爲推動的結果。貝森特此前對違約風險語帶保留,卻在關鍵時刻轉向強硬,向國會發出「最後通牒」,顯示美國可能有意將違約作爲重塑經濟結構的工具。金融史多次證明,違約通常伴隨「自我重啓」意圖,旨在甩脫債務包袱,重新分配全球資源。
川普的「關稅砲」策略進一步佐證這一佈局。自上臺以來,川普對全球主要經濟體施加關稅壓力,從歐盟到中國大陸無一倖免。然而,5月8日與英國達成關稅協定,讓市場短暫鬆口氣。此舉看似矛盾,實則是爲違約鋪路,試圖將責任轉嫁至國際反彈與國內政治僵局,塑造「被迫違約」的假象。
美國國會在這場「違約劇」中扮演關鍵角色。貝森特的信函構成壓力,但若國會因更高層指令故意拖延,違約可能成真,爲美國重塑全球金融秩序創造條件。
5月中美在瑞士舉行關稅談判,雙方達成部分共識。談判背後與美國違約風險及信評降級密切相關。美國試圖通過談判穩定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確保違約與降級後,中國大陸不會大幅拋售美債,引發美元崩盤。瑞士談判的結果,短期內緩解了市場對中美貿易戰升級的恐慌,但未能消除違約與信評危機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談判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全球金融市場的信心。穆迪降級後,市場對美元穩定性存疑,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近期急漲,反映投資者對美元信心的動搖。中美談判的有限成果,雖暫時穩定了市場情緒,但未能根本解決美國債務危機的結構性問題。美國違約與信評降級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震。作爲全球儲備貨幣,美元若因違約貶值,將重創持有美債的國家與機構,加劇美元危機。
貿易層面,川普的關稅政策已使全球供應鏈承壓。違約與降級將進一步推高進口成本,引發通膨壓力,尤其對依賴美國市場的經濟體如日本影響尤甚。
地緣政治方面,違約與穆迪的「Aa1」評級將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中國大陸可能趁機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挑戰美元霸權。同時,歐盟與其他盟友可能重新評估對美國的依賴,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分散全球經濟重心。
日本在美國違約與信評降級危機中處於被動地位。日本的困境源於其對美國的結構性依賴。
美國「計劃破產」的真意,不僅是甩脫債務,更是重塑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格局的戰略佈局。從貝森特的警告、穆迪將美國信評降至「Aa1」,到川普的關稅策略,再到中美瑞士談判的有限成果,美國正以違約與信評危機爲槓桿,試圖在動盪中尋求新生。然而,這場高風險博弈的代價可能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與美元霸權的動搖。對臺、日、韓等貿易伙伴而言,違約與降級危機是警鐘,提醒其必須擺脫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尋求自主發展之路。2025年7月,違約的「亂局大戲」即將上演,全球是否準備好迎接這場風暴?答案或許取決於我們此刻的抉擇。(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