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國際禁招令”風波持續(國際視點)

本報記者 李志偉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白宮5月25日要求哈佛大學提交全體國際學生的“姓名與國籍”信息。此前聯邦法官剛剛叫停了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行政令。美國媒體認爲,美國聯邦政府給哈佛大學下“國際禁招令”,是其近期強力打壓多所高校的最新動作,這將進一步降低美國吸引力,加劇人才“出走潮”。

“這一報復性行動可能對哈佛社區和美國造成嚴重損害”

連日來,美國聯邦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政策持續引發熱議。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佈取消哈佛大學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並要求現有外國學生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諾姆稱“招收國際學生是一項特權,而非權利”,由於哈佛大學屢次違反聯邦法律,這項特權已被撤銷。取消資質的決定將從2025—2026學年起生效。哈佛大學2025屆畢業生將於近期畢業,本學期完成學業的國際學生可以正常畢業;尚未完成學業的國際學生需要轉學到其他大學,否則將失去在美國合法居留的許可。

美國聯邦政府此舉引發哈佛大學強烈反對,哈佛大學於23日再次對聯邦政府提起訴訟。哈佛大學發表聲明,批評美國聯邦政府“公然侵犯”美國憲法和聯邦法律。聲明稱,哈佛大學國際學生和學者爲哈佛大學乃至整個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這一報復性行動可能對哈佛社區和美國造成嚴重損害,並損害哈佛的學術和研究使命”。學校正在迅速行動,努力爲受影響的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哈佛大學校長艾倫·M·加伯在致哈佛社區成員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譴責這一非法且不當的行爲。這一行爲危及哈佛大學數千名學生和學者的未來,也給全美各地高校衆多赴美求學、追求夢想的學子敲響了警鐘。”

5月23日,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一名法官對美國聯邦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政策發出臨時限制令,要求在舉行聽證會之前“維持現狀”。法官艾莉森·伯勒斯在一份判決中說,哈佛大學提交的臨時限制令動議指出,若未能及時聽取各方意見,其將遭受“立即發生且無法彌補的損害”。因此,法院要求維持現狀直至聽證會舉行,發佈臨時限制令具有正當性,原告的動議獲得批准。該法院網站信息顯示,聽證會定於當地時間5月29日10時30分在該法院舉行。

根據哈佛大學的數據,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國際學生佔哈佛學生總數的27%以上。目前,哈佛大學招收了近6800名國際學生和學者,他們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在攻讀研究生課程。美聯社報道說,美國聯邦政府與哈佛大學這所美國曆史最悠久、資金最雄厚大學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這標誌着美國政府爲迫使這所精英學府服從白宮的政治議程而採取的“施壓行動大幅升級”。這一最新舉措將直接削弱美國一流大學吸引全世界優秀學生的能力,讓美國政府破壞本國高等教育文化的企圖更進一步。長久以來,匯聚全球人才是美國學術、經濟和科技實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國際學生被當作博弈的籌碼,這太不人道了”

取消招收國際學生資質,是美國聯邦政府對哈佛大學進行打壓的最新舉措。今年4月,在哈佛大學拒絕美國聯邦政府提出的改革其管理結構、招聘及招生政策的要求後,聯邦政府凍結了對該校總額爲22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以及6000萬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項。此外,美國聯邦政府還威脅考慮剝奪哈佛大學的免稅地位。

哈佛大學4月21日對聯邦政府提起訴訟,指控政府試圖以凍結聯邦資金爲手段操縱哈佛大學的學術決策。美國高等院校協會日前發佈公開信說:“作爲美國學院、大學和學術團體的領導者,我們一致反對當前危害美國高等教育的前所未有的政府越權和政治干預。”截至4月29日,這封公開信已得到562名美國高校和學術團體領導者簽名。

事實上,今年1月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對多所美國高校發出威脅,稱如果校方不調整政策,將面臨削減資金的後果。3月,哥倫比亞大學4億美元聯邦撥款被撤銷,康奈爾大學和西北大學等高校的聯邦撥款也被凍結並面臨調查。《紐約時報》稱,聯邦政府將其行動標榜爲打擊反猶主義的鬥爭,但同時也針對與種族多樣性和性別問題相關的項目及教學內容。政府聲稱,哈佛大學及其他學校對校園內的反猶言論和騷擾行爲放任不管。

哈佛大學的瑞典留學生里奧·格爾登說,“國際學生被當作博弈的籌碼,這太不人道了”,“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就不再是哈佛了”。剛從北卡羅來納大學阿什維爾分校畢業的馬修·莫里森表示,政治不應干預教育。“我覺得這很荒謬,看不出有什麼正當理由。我認爲國際學生和其他人一樣能帶來很多貢獻,禁止人們來這裡學習的做法太荒唐了,簡直令人憤慨……這關乎美國的誠信。”莫里森說。

“正在破壞美國學術自由的根基”

美國聯邦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讓美國科研人才感到憂心忡忡。3月底,約1900名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成員發佈公開信,呼籲聯邦政府“停止對美國科學事業的全面攻擊”。公開信說,“政府正通過削減研究資金、解僱數千名科學家、取消公衆獲取科學數據的權限以及迫使科研人員出於意識形態原因改變或放棄工作”,爲此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的成員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向公衆發出“求救信號”。

美國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首席執行官範塔·阿烏表示,美國白宮最近採取的驅逐部分國際學生的行動,進一步降低了人們對美國學校的熱情。美國《國會山報》網站評論說,與撤銷研究資助一樣,試圖驅逐國際學生的做法實際上可能使美國失去未來的創新者和企業家。美國《華盛頓郵報》在社論中表示,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高校招生是“將教育政治化”,嚴重背離美國高等教育傳統的獨立性原則,“正在破壞美國學術自由的根基,損害美國作爲全球學術中心的聲譽”。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美國聯邦政府在教育領域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導致研究經費銳減、簽證政策反覆無常以及學術干預日益嚴重,正逐漸摧毀美國高校及研究機構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據英國“找到博士項目”網站統計,今年4月,對美國博士學位的搜索量同比下降40%,歐洲學生對美國博士學位的興趣下降一半。《日本經濟新聞》網站文章認爲,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曾支撐起美國的繁榮,而美國政府正試圖切斷這一循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