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搞晶片是怕大陸犯臺?陳文茜發現1件事:拜登不敢說出口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認爲,臺積電拿到的美國補助金恐與投資不成比例。(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拜登政府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細節,禁止10年內在中國大陸擴產、企業若賺錢美國政府可分享利潤等。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表示,美國突然要拚晶片在地生產,跟臺海爆發危機無關,而是美國思維改變了,白宮不再以美國經濟模式爲榮,而是開始學習亞洲經濟模式,由政府帶動產業政策,這部分美國一直沒說出口。
陳文茜在《文茜的世界週報》節目中表示,美國全力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 主要推動就是美國前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以及加州當地議員。當時推動理由是,全球生產晶片主要集中在臺灣的臺積電,若爆發臺海危機,全美國的經濟可能垮掉。但陳文茜也提出質疑,臺海危機是不是美國爲晶片產業而打造的政治論述?
她說,根本無關臺海危機,其實是美國自己需要半導體產業回到美國。美國的看法是,半導體是美國原來的產業,1980年美國開始逐步去工業化後,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慢慢流失,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在美國的主要大學中,只有加州理工學院、柏克萊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還有教導半導體的科系,因爲已經沒有相關的市場需求。
陳文茜指出,美國突然要恢復半導體產業,主要來自於白宮對美國經濟的重新的擘劃,其策劃內容,就是對美國過去40年去工業化的檢討,同時可以看到他的政策方向,美國沒說出口的一句話,「就是不再以美國經濟模式爲榮,美國開始學習亞洲經濟模式,就是由政府帶動產業政策。」
陳文茜提到,「過去他們(美國)批評中國的計劃經濟、批評日本政府補貼產業政策,也批評臺灣國營事業的不公平競爭。」美國現在回到他們所指控的不公平競爭,美國開始承認亞洲經濟模式,可能是比較好的產業政策,而不是任由自由市場、任由企業在整個市場中追逐最大利潤,來主導美國經濟的模式,所以他們沒說出口的是,「美國經濟思維改變了。」
陳文茜說明,白宮希望其降低通膨法案能夠扶植3大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電動汽車產業,以及跟氣候變遷有關的清潔能源等相關產業。從美國總統拜登的《晶片與科學法案細則》可看見,美國經濟體系完全由自由經濟進入計劃經濟,美國政府的干預程度前所未見。
紐約時報是非常支持民主黨和拜登的媒體,馬上對晶片法案細則提出質疑,在公佈的晶片補助中,政府可補助390億,但要求企業若賺錢,政府可以分享利潤;再者,10年內不可以在中國與俄羅斯投資擴廠,5年內不得實施庫藏股,對美國許多自由市場的信仰者來說是非常愚蠢的。另外規定要成立工會和工資條款,晶片廠的員工也要有育兒福利,營建(蓋工廠)勞工也要比照辦理。
陳文茜認爲,美國對申請補助企業的大幅干預下,臺積電到美國能申請到的補助,很可能與投資金額不成比例。而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最近受訪時也表示,這是一個錯誤的政策,美國在這方面是沒有競爭力的,即使白宮給予390億美元補助,但因過多幹預,美國半導體產業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