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態度的轉變,從挑釁到 “求和” ,背後邏輯是實力博弈

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公開渲染中國威脅,說我國軍事實力提升太快,可能誘發戰爭,還對我國海軍規模和造艦能力 “遠超美國” 表現出極大焦慮。看似在擔憂和平,實則暴露了美國在自身軍事優勢相對下滑時的戰略焦慮。

當我國空軍主力裝備還是殲-8時,美國EP-3偵察機撞毀我國戰機,導致飛行員王偉犧牲。當我國商船在公海正常航行時,美國軍艦說扣押就扣押。1999 年,沒有理由。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說炸就炸。血淋淋的事實說明,當美國擁有絕對軍事優勢時,對華政策從來不提和平,而是霸權主義的肆意妄爲。

我國加強國防建設的本質,是捍衛主權的必要之舉 我國海軍擁有全球最大規模艦隊,造船能力的提升本質上是對國家安全需求的正常回應。

美國雙航母編隊頻繁抵近中國近海、在亞太地區強化軍事同盟體系,這種 “家門口秀肌肉” 的行爲纔是破壞地區穩定的根源。當中國火箭軍列裝新型導彈、海軍艦艇實現現代化迭代時,美國突然高呼 “重視和平”,這種前後矛盾的態度,本質上是對中國國防現代化進程,突破其 “軍事威懾幻想” 的恐懼。

美國軍工體系受制於產業鏈空心化,造船業早已喪失競爭力,2023 年,美國新建軍艦隻有3艘,而我國同期下水艦艇總噸位相當於 “一個半歐洲海軍”。當中國五代機殲-20實現規模化列裝,美國卻陷入F-35項目成本超支、性能缺陷的困境,軍事技術代差優勢逐漸縮小。

美國的 “和平呼籲” 背後,是霸權邏輯的深刻困境,習慣了用武力迫使他國屈服,卻無法接受以平等姿態對話。從貿易戰到科技封鎖,從軍事圍堵到輿論抹黑,美國用盡手段遏制中國發展,卻在中國綜合國力穩步提升的現實面前屢屢碰壁。

這個時候拋出 “戰爭擔憂”,是想把自身霸權擴張導致的緊張局勢甩鍋給我國,給他們的戰略被動找藉口。

美國對 “和平” 的突然 “熱愛”,本質上是實力對比變化引發的戰略心態失衡。中國的崛起不是爲了挑戰誰,而是爲了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當美國真正學會尊重他國主權、摒棄霸權思維時,或許纔是地區和平穩定的真正開端。在此之前,中國必須繼續築牢國家安全屏障,以更強大的實力爲和平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