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訂單回來了!

《科創板日報》5月14日訊(記者 徐賜豪),“已經有一個月沒有接到這麼大的單子了,美國訂單回來了。”義烏市璟文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慶芬難掩興奮,向記者展示昨日(13日)收到的來自美國老買家的30萬雙襪子訂單。

據吳慶芬透露,此前因關稅上調,不少已下單的美國客戶要求暫停生產,現在紛紛要求復工。

上海蒴宇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餘海濤也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現在發往美國的貨艙位十分緊張,每個貨櫃運費瞬間漲了幾百美金。

此次變化源於中美關稅談判的新進展。

自4月美國特朗普政府貿然上調關稅進而引發中美關稅摩擦,高額關稅讓美國客戶訂單銳減。5月12日,中美雙方在日內瓦經會談達成協議,美國將在90天內把中國商品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也將把美國商品關稅從125%降至10%。

多位外貿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此次關稅下降預計會引發訂單爆發。不少美國客戶此前積壓了不少需求,在接下來90天的“窗口期”內,會選擇從中國大量補貨。

中美關稅的相關協議達成後,《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一些外貿羣和美國關稅及物流羣瞬間熱鬧起來。有人長舒一口氣,但也有人持謹慎。“畢竟過去一個多月貿易形勢變化多端,未來是否還會有新變數,誰也無法預料。”

不過,對於衆多外貿企業來說,這90天的“窗口期”無疑是抓住機遇、拓展業務、加速市場轉型的好時機。

90天的窗口期,美國買家“瘋狂”補貨

“知道訂單會來!沒想到一天光新訂單就來了4個,總計30萬美金!”深圳市麥祺佳家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莉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5月13日的訂單金額幾乎頂平時半個月的訂單總額。她粗略計算了一下,本週計劃要向美國發出8個集裝箱的貨品。

王莉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麥祺佳家居有不少美國客戶是亞馬遜賣家,他們很怕缺貨,不少人未雨綢繆在去年12月底就囤了三四個月的貨,“4月美國關稅不斷上調時,他們訂單照下,但是不讓出貨。我手頭只有30%的定金,說實話心裡還是蠻擔心的。現在他們尾款都付過來了,通知趕緊出貨。”

“有幾個着急的,直接要求部分貨物直接走空運,這在以前幾乎沒有發生過!感覺這90天訂單會有井噴的感覺。”王莉預測,她手頭的美國客戶基本都到了補貨階段,再加上大家對90天后的關稅政策的走向依然抱有謹慎,從目前的訂單金額來看,基本上都是按照三四個月的庫存量在囤貨。

義烏市璟文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慶芬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目前美國的客戶要求就是縮短供貨期,從交貨週期由此前的35天到40天,壓縮到25天到30天。“因爲客戶擔心之後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調整風險。”

“他們現在的補單需求都很着急,希望我們能儘快在一個月內完成生產。因爲後續貨物還要在海上漂一個月。”上海威邇達遮陽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林鋒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一個長期聯繫的美國老客戶打算下1-2個櫃,總金額在15萬美金左右。“不論美國的買家還是中國的賣家都希望抓住90天的出貨窗口期!”

丁林鋒主營的是房車遮陽篷,美國銷售額佔比50%。因爲不可替代性,4月份的關稅雖然一直在漲,丁林鋒的美國客戶們還是在下單。

這次下調,他給《科創板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房車遮陽篷的關稅從153.8%降到了38.8%。超100%的關稅下調幅度,催化了美國客戶的下單速度。

“有價格就趕緊拿艙位。”上海蒴宇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餘海濤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現在發往美國的貨艙位很緊張,中美達成協議後每櫃漲了幾百美金不等。

主營美國整櫃正規清關的深圳人人數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祥東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傳統外貿估計會大批量出貨,導致海運運力緊張,價格上漲。

“目前清關方面的單量還沒有體現出來,從貨代方面獲悉接下來櫃量會加多美國申報。”陳祥東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說道。

外貿企業尋求多元化市場

經過4月份的關稅波動,許多企業意識到,美國市場已不再是唯一的“貿易香餑餑”,尋找新的出路迫在眉睫。

走訪中,《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一些企業選擇開闢多元化市場,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世界,而另一些企業則轉而深耕國內市場,做起了內銷生意。

以主打海外市場的青島力泰農產品有限公司爲例,該公司最後一次運往美國的生薑於今年1月6日從青島港出發,數量爲25.46噸。

該公司負責人焦立乾透露,在中美關稅談判達成協議後,美國運營商立即聯繫他詢問出口價格。然而,焦立乾卻心存顧慮,他表示“還沒有考慮好要不要繼續向美國供貨,今天降下來,明天呢?再來這麼一下受不了”。

焦立乾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目前,該公司在國內市場優勢明顯,每天銷售量可達2噸多。

義烏市璟文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慶芬也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雖然目前美國市場佔比達到30%,但考慮到美國關稅的不穩定,可能在今年6月份去考察非洲和東南亞市場。

有些跨境電商平臺和商家則在做市場轉移。。

爲應對關稅壓力,Temu和Shein率先採取行動,削減了在美國的廣告支出,轉而加大對其他市場的投入。Sensor Tower數據顯示,今年4月,Shein在法國和英國市場的數字廣告支出環比增長35%,Temu在兩國增幅分別達40%和20%。

Temu更是積極呼籲中國賣家關注其他市場。《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5月份初Temu在廣州舉辦的相關會議上,活動涵蓋中東、亞洲和拉丁美洲三個會議環節,並舉辦了一場時裝秀,重點展示這些地區的風格。

有賣家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Temu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商家要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而多元化就意味着開拓新興市場。

深圳跨境賣家徐小永也在積極調整戰略,他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最近在德國慕尼黑考察,接下來準備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歐洲市場”。目前,他開始在TikTok、Temu以及沃爾瑪三個平臺開展美區和歐洲的業務。

跨境賣家劉正(化名)則是較早開始市場轉移的企業之一。據他透露,從2023年就開始逐漸從美國市場向歐洲、中東、拉美等其他市場轉移。如今,其整個營業額在上億元左右,美國市場在其生意中的佔比已不到40%。

劉正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稱,美國市場競爭激烈,終端價格不斷下降,而成本卻在持續上升,導致利潤難以提升,因此他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了其他市場。

“我們從2021年開始運營美國市場,但到2024年就沒有再更新新品了,一直都是老的鏈接和老品在維護。”劉正表示,中東會是他今年主要佈局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