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抵達臺北,外交部:強烈不滿!
8月29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記者會。路透社記者提問,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傑·威克參議員已抵達臺北,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
“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美臺開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郭嘉昆指出,美國會議員竄臺,嚴重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損害中方主權和領土完整,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中方對此強烈不滿。
郭嘉昆強調,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停止以任何藉口干涉中國內政、縱容支持“臺獨”分裂勢力,停止美臺官方往來,停止製造臺海局勢緊張因素。
延伸閱讀
專家:特朗普在臺灣問題上出奇沉默 這份沉默震耳欲聾
編者按:中美若在臺海開戰,日本、澳大利亞真會出兵相助嗎?菲律賓會不會趁機在南海擴張?韓國、印度又將如何權衡自身利益?面對美國的催促,這些盟友爲何仍猶豫不決?
7月26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波在《南華早報》發文指出,臺海一旦爆發中美衝突,真正願意並能夠深度介入的第三方國家其實寥寥。當盟友對介入代價愈發敏感、華盛頓自身立場又未明朗時,美國所設想的“聯合陣線”恐將難現。
北京對話和觀察者網翻譯發佈如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周波,翻譯/劉鬆瑀】
外界一直猜測,一旦中美因臺海爆發衝突,哪些第三方國家會捲入其中。6月,《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專門探討這一問題的文章。近日,《金融時報》報道稱,美國正在向日本和澳大利亞施壓,就臺海突發事態中的具體介入角色作出明確表態。
看起來,站在中國一邊的國家恐怕寥寥無幾。中國唯一的條約盟友是朝鮮。1961年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規定,任何一方若遭無端攻擊,雙方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共同應對。雖然朝鮮已向烏克蘭前線派兵援俄,理論上未來也可能出兵助華,而且相比俄羅斯,中國對正遭受國際制裁的朝鮮政權顯然更爲關鍵,但目前中朝關係的溫度似乎不及俄朝之間熱絡。
巴基斯坦被稱作中國的“鐵哥們”。鑑於印巴關係已幾乎無法挽回,若事態發展到最糟糕的地步,中國要求巴基斯坦出手牽制印度,巴基斯坦或許會認真考慮照做。然而,若要巴基斯坦爲了協助中國而與美國爲敵,則幾乎不可能——畢竟美國仍是巴基斯坦的主要援助國。
中國最倚重的戰略伙伴無疑是俄羅斯,兩國的親密關係體現在定期舉行的海空聯合演習中。但如果中國在俄烏衝突中沒有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俄羅斯又爲何要捲入臺海衝突呢?想必俄羅斯會繼續向中國出售石油和天然氣,就像中國仍在向俄羅斯出售非軍事物資一樣,但大概也就僅限於此了。
在美國一方,願意在與中國衝突時提供軍事支援的國家也屈指可數,且多半也不會心甘情願。《經濟學人》的文章似乎也持此觀點,文中引用了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的一份最新報告,只是該報告的分析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報告的第一條結論顯而易見:如果美國按兵不動,其盟友也會袖手旁觀。第二條結論是,一旦美國介入,受其影響最大的盟友將是日本和菲律賓。日本的參與程度大概率僅限潛艇巡邏或導彈打擊;菲律賓則會更加謹慎,但若解放軍陷入僵局,它可能趁機在南海推進其主權聲索。
我同意日本和菲律賓會是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因爲它們都處於靠近中國海岸的第一島鏈上。不過,除非日本自身先遭到中國攻擊,否則它最多隻會爲美國提供後勤支援,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導彈攻擊。
至於說菲律賓會趁機在南海“撈地盤”,更是無稽之談。倘若如此,軍力遠勝菲律賓的越南和馬來西亞爲何不出手也撈地盤?一旦中美開戰,所有東南亞國家面臨的挑戰都將是如何避免這場衝突波及整個地區。若衝突升級爲全面戰爭,南海那些有爭議的島嶼恐怕都將不復存在。
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報告說得沒錯:另一批與美國關係密切的盟友——韓國、澳大利亞和印度——受到的衝擊會相對有限,但美方大概率仍會施壓,要求它們出力。其中,韓國的首要關切始終是朝鮮半島的局勢。
澳大利亞能爲美國提供的最大支持,莫過於允許美國使用其軍事基地對中國的艦船和飛機發動攻擊。澳大利亞官員擔心,若在任何衝突中保持中立,“奧庫斯”潛艇項目或將告吹,這種擔憂可以理解,但對澳大利亞而言,避免與本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發生戰爭,難道不比購買幾艘潛艇更重要嗎?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美國海軍“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停靠在港口
中國國內有人擔心,一旦臺海開戰,印度會趁機在實控線附近蠶食更多領土。但在我看來,這種情況不會發生。我贊同新美國安全中心報告的判斷:印度的首要任務將是全力守住與中國的陸上邊界。
總而言之,幾乎沒有國家願意捲入中美之間的衝突。洛伊研究所的分析指出,全球已有119個國家——佔聯合國成員總數的62%——選擇接受北京提出的主權表述,承認中國對臺灣擁有主權;其中89%支持中國完成統一,但並未明確要求這一過程必須和平進行。
美國想逼盟友選邊站隊,恐怕比它預想的要難,尤其當它自己的介入理由前所未有地站不住腳時。對華鷹派人物埃爾布里奇·科爾比去年9月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直言,“臺灣對美國而言,並非生死攸關。”
美國總統特朗普 資料圖
如果現任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科爾比的立場都能“明顯軟化”,如參議員羅傑·威克在其提名聽證會上所說的那樣,這就透露出風向正在變化。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向不吝表達個人觀點,卻在臺灣問題上出奇的沉默——他是在靜待時機、準備“交易”嗎?這份沉默,實在是震耳欲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