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安大棒《232條款》來勢洶洶

(圖/路透)

英國《經濟學人》在17日以「川普的真正威脅:行業特定關稅」爲題報導,指出川普的最嚴厲關稅將是針對產品,而不是國家。所有跡象表明,這些「行業別」關稅即將到來。而在亞洲國家中,臺灣在半導體、鋼鋁、藥品三項產品加總所受衝擊,將會遠大於對等關稅。

當關稅政策不再只是調節貿易或保護本國產業,而與「國家安全」直接掛鉤,關稅便從經濟工具升級爲地緣政治武器,美臺關稅談判,正處於關鍵時刻。傳統以對等關稅爲主的談判架構,雖仍持續進行,但影響範圍僅佔臺灣對美出口約2成;真正需要關注的是涵蓋半導體、伺服器、藥品、鋼鋁及關鍵礦物等,佔出口比重高達8成的高科技產品。這些產品多應用在資通訊領域關鍵設備,不僅具經濟價值,更是美國AI軍事應用與能源基礎建設命脈。因此,落入《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的調查範圍之內。

美國《232條款》授權總統可基於「國安風險」對進口產品課徵高關稅,並非依據貿易不公平或傾銷,而是出於維護戰略產業與供應鏈的長期安全。近年,美國對鋼鐵、鋁、汽車及關鍵原物料等進口產品祭出《232條款》調查並加以限制,如今這套架構正逐步向高科技產業延伸。臺灣作爲全球半導體制造核心,輸美產品廣泛應用於AI伺服器、儲存設備、積體電路與通訊元件等領域,自然難以置身事外。

近期川普在真實社羣平臺預告,將對藥品與晶片產品開徵關稅。初期從低關稅開始,然後在1年後將制定非常高關稅,甚至高達200%。以類似「溫水煮青蛙」式戰略,逼迫各國至美國設廠。值得注意的是,臺美談判已不再單由經貿團隊操刀,從日前國安局長親自赴華府參與談判並與賴清德總統遠距視訊磋商,即可看出臺美談判不只是經貿議題,更牽涉國安與地緣戰略。而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早已對臺灣半導體與伺服器進行調查,只要被認定對美國國安構成威脅,川普總統即可動用裁量權課徵25%甚至更高懲罰性關稅。

今年4月,川普宣佈對臺灣課徵32%的對等關稅時,刻意排除半導體、藥品、鋼鋁與通訊等戰略性品項,並非對臺優惠,而是保留更具殺傷力的國安關稅手段作爲談判手段。目前我半導體、資通訊產品雖然暫被免除對等關稅,但正面臨《232條款》調查,其他面臨國安調查的還有汽車零組件、半導體設備、原料藥、製劑、關鍵礦物等。當川普公開表示全球約98%的晶片供應來自臺灣時,某種程度上已替將臺灣高科技產品納入「國安敏感」名單鋪路。一旦調查結論成立,國安理由將取代市場邏輯,臺灣出口美國的科技產品將面臨無預警課稅風暴。

對臺灣而言,最大風險不在於課徵的關稅數字,而在於美國是否正式將特定出口品項納入「國安視角」。一旦被納入國安名單,政策彈性便大幅降低,任何限制或懲罰措施都可能迅速成爲既成事實。屆時,企業無從提前準備,政府也難以在短期內尋求替代市場或重新協商條件。因此,臺灣當前對美關稅策略應從「關稅談判」框架,轉向「產業安全」系統性戰略。不應將焦點侷限於僅佔2成出口的對等關稅稅率高低,而應將注意力放在《232條款》的國安邏輯轉變。

政府應儘速啓動與美方的產業安全對話機制,強化臺美科技供應鏈互賴論述,並逐步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以降低風險集中。此外,應建立透明的資訊揭露與風險預警制度,協助業界提前佈局,減少資本支出遞延與投資撤離風險。(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