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漲勢擴大 中小型股受惠政策紅利、AI應用迎來成長契機
▲美股示意圖。(圖/路透)
記者巫彩蓮/臺北報導
美股屢創新高,尤其在市場焦點轉向聯準會將開始降息之後,漲勢從大型股也開始擴散到中小型股,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研究部資深副總羅尤美表示,美股焦點從八月國際貿易關稅大致底定之後,9月開始回到國內,包含降息、減稅等措施都相對有利國內營收來源比重較高的中小型股,加上評價面中小型股相對大型股仍較歷史平均低估,在美股屢創新高之下成爲資金重新調整配置的選項。
過去十年,美國股市出現劇烈變化,大型科技巨頭市值暴增,史坦普500中僅155檔股票便佔總市值前70%,十年前這個數字是274檔(資料來源:Morningstar,2025/6/30)。「七巨頭」(Alphabet、Amazon、Apple、Meta、Microsoft、NVIDIA、Tesla)市值均已超過1兆美元。然而,這種高度集中也意味着中型股被忽略。自 2015 年以來,標普中型股指數成分股數量從超過620檔降至約410檔,形成更精選但具潛力的投資標的。
歷史上市場領導地位會隨時間輪替,雖然今年中型股表現落後大型股,但仍優於小型股。拉長時間到25年來看,中型股的表現勝過小型股、以及大型股 (根據彭博統計,自2000年6月起至2025年6月,標普中型股400指數年化報酬率9.27%,高於小型股指數8.98%與大型股指數7.96%。在301個月份的五年滾動期間內,中型股有65%的時間勝過大型股指數。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指數投資組合主管Dina Ting表示,隨着川普推行「美國優先」政策,新的減稅、補貼及放寬監管措施正在推動國內製造業復甦。美國中型工業企業因此受惠,憑藉靈活與適應力,能把握迴流製造與能源自主帶來的需求增長。這些公司在國內基建、能源及科技投資加速下,具備顯著成長潛力,也爲投資組合帶來分散與增值機會。目前工業股在標普中型股400指數中比重約22%,遠高於史坦普500的8.5%(彭博統計至2025/7/15),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基礎建設投資到2033年將爲GDP增加8,000億至1兆美元,其中交通、能源與科技專案是主要貢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