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七巨頭”跌落神壇:從領漲引擎到拖累大盤的三大症結

在引領美股長達兩年的上漲後,由蘋果、微軟、英偉達、亞馬遜、特斯拉、Alphabet和Meta組成的“七巨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困境。截至2025年3月19日,這七家科技巨頭的年內漲幅全體爲負,其中特斯拉累計下跌44%,英偉達、蘋果和谷歌跌幅均超14%。彭博七巨頭總回報指數年內累計跌幅達16%,較去年12月峰值回撤超過20%。這一轉變不僅令其從“領頭羊”淪爲“吊車尾”,更成爲標普500指數下跌的主要拖累——高盛數據顯示,截至3月11日,標普500指數跌幅中超過一半可歸因於“七巨頭”的下跌。

癥結一:政策衝擊與增長預期重構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成爲科技股的重要利空因素。KeyBan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Justin Patterson指出,關稅政策加劇了宏觀經濟不確定性,而“七巨頭”中多家企業高度依賴全球化供應鏈,政策風險直接衝擊投資者信心。以特斯拉爲例,其股價跌幅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與比亞迪等競爭對手的走勢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市場對美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擔憂。

與此同時,市場對科技巨頭增長邏輯的質疑正在發酵。Meta年內漲幅從26%高位回吐至負值,核心原因在於投資者對人工智能高投入的質疑。Patterson在報告中強調:“人工智能週期正在增加Meta的固定成本,限制了其在經濟低迷時期削減開支的能力。”這一觀點同樣適用於Alphabet,兩家公司面臨的運營靈活性下降問題,折射出市場對科技企業盈利模式可持續性的重新評估。

癥結二:技術迭代與競爭格局劇變

英偉達Blackwell架構產品的發佈未能扭轉股價頹勢,反映出市場對技術迭代有效性的審慎態度。儘管CEO黃仁勳宣稱“未來算力需求將是過去的100倍”,並披露雲服務商已採購360萬塊Blackwell芯片,但股價當日仍下跌3%。中金公司分析認爲,AI行情已持續兩年多,納斯達克指數最高上漲93%,當前市場需要更具突破性的技術催化劑。

中國科技企業的崛起加劇競爭壓力。DeepSeek等中國AI公司的技術突破,動搖了市場對“七巨頭”技術壟斷地位的預期。這種技術替代風險在特斯拉身上體現尤爲明顯,Aptus Capital Advisors投資組合經理David Wagner指出:“特斯拉正在失去核心競爭優勢,同行正快速蠶食其市場空間。”

癥結三:估值壓力與市場結構失衡

即便經歷大幅下跌,“七巨頭”市值仍佔標普500指數約30%,與去年峰值相近。這種結構性失衡導致市場波動性放大——納斯達克100指數年內下跌7.3%,較峰值回撤超12%,但成分股中493只股票多數跑贏“七巨頭”。中金公司數據顯示,當前七巨頭21%的盈利佔比仍遠高於互聯網泡沫時期的9%,估值壓力尚未完全釋放。

華爾街機構對市場走向產生分歧。花旗策略師Scott Chronert強調:“美股反彈需要七巨頭貢獻力量”,認爲其結構性增長因素依然存在;而BMO Capital Markets的Brian Belski則警示“科技股可能透支未來增長”。這種分歧背後,是市場對AI產業能否突破當前瓶頸、貨幣政策轉向時機等核心變量的不同預判。

風險提示:政策不確定性可能加劇市場波動,技術迭代不及預期或導致估值進一步回調,全球貿易摩擦升級風險仍未消除。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