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狂瀉 銀行:後市不悲觀

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片

大型國銀對國內外股市看法

美股上週五上演「大怒神」戲碼,投資人如驚弓之鳥。展望美股與臺股後市,美股財報季來臨,加上全球投資AI的腳步更加積極,公股及民營大型銀行強調,後市不悲觀。

臺北富邦銀行指出,隨着10月美股財報季再度來臨,市場仍維持對未來科技股盈餘的樂觀情緒、持續上調獲利預期,尤其是2026年和2027年,只要企業財報未顯露盈餘疲態,美股就尚未露出破綻。

中信銀行表示,對美股的趨勢仍正向看待,但在就業市場疲弱之際,美政府關門期間,還是可能看到不利於低迷數據的信心面過度悲觀的訊號,配置上可多元配置美股以外的資產,如基本面穩健的美國投資級債,鎖利取得豐沛孳息。

公股銀行認爲,大陸在全球稀土供應鏈的地位舉足輕重,若稀土出口管制成真,恐對半導體產業鏈帶來嚴重衝擊;而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宣佈對陸商品課徵100%重稅,使中美關係急轉直下,預期短線臺股盤勢將持續震盪。

長線來看,全球投資AI的腳步積極,預估2025年臺股整體企業獲利年增率可望維持雙位數成長,公股銀對於臺股第四季表現抱持審慎樂觀態度。

美國高關稅政策與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使亞太國家的經濟前景惡化,亞洲各地區幾乎全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臺灣方面,受惠提前備貨潮,AI產品需求格外強勁,帶動臺灣今年以來出口成長。公股銀預估,這波出口動能將延續到第四季,使臺灣成爲主要亞洲國家中唯一上修經濟成長預測的經濟體。

兆豐銀行強調,4月以來臺股漲幅已大,近期市場雜音較多,預估第四季加權指數走勢震盪加劇,對於臺股展望看法審慎樂觀;土地銀行分析,目前臺股本益比略低於美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備吸引力,隨着不確定性逐漸消除或淡化,加上政策與資金面偏向寬鬆,應有利臺股第四季延續上行動能。

公股銀預期,AI模型百花齊放且加速推陳出新,包括GPU、客製化晶片、資料中心等需求持續成長,有利於臺廠AI供應鏈。鑑於AI基礎建設仍處擴張期,未來電子產業獲利動能相對可期,可聚焦AI伺服器、半導體制程、高速連接等具競爭優勢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