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若執意開打關稅戰,中國堅決奉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美國又對咱們加徵關稅了,這回瞄準的是電動汽車和鋰電池。說白了,就是想讓咱們的東西在美國賣得更貴,好讓美國人買他們自己的產品。 這事兒啊,就跟兩家鄰居吵架,互相擡高菜價,結果誰也別想好好吃飯一樣,損人不利己。

其實,中美之間關於貿易這點事兒,打打鬧鬧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還記得2018年那會兒嗎?特朗普政府一通操作,又是“301調查”,又是加徵關稅,搞得跟過山車似的,一會兒上,一會兒下,讓人眼花繚亂。從500億美元的商品清單,一路飆升到2000億美元,連鍋碗瓢盆都給算進去了。咱們也不是吃素的,你加我也加,大豆、汽車、飛機,一樣沒落下。那段時間,兩國企業都叫苦不迭,老百姓的錢包也跟着縮水。後來雖然談了幾輪,算是暫時休戰,但這口氣兒一直沒順過來。

現在拜登政府上臺了,本以爲能消停點兒,結果還是老調重彈,繼續跟咱們較勁。這就好比換了個廚師,菜譜沒變,還是那道“貿易戰”的硬菜。

國際上的那些組織,像什麼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出來說話了,說這麼搞下去,全球經濟可就懸了。畢竟,現在全球經濟本來就夠嗆,再添一把火,那還不得亂套?

美國爲啥非要跟咱們過不去呢?這背後的原因啊,估計比宮鬥劇還複雜。

先說說政治方面吧。有些美國政客,爲了拉選票,就喜歡製造點兒外部矛盾,轉移國內視線,就跟變戲法似的,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別處去了。尤其是在選舉快到的時候,打“貿易戰”這張牌,就成了他們的拿手好戲。比如,爲了討好那些“鐵鏽地帶”的藍領工人,就喊着“讓製造業迴流美國”的口號,好像只要跟咱們打貿易戰,就能讓工廠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可實際上呢?美國製造業的就業人數一直在下降,從1979年的19%降到了現在的8%,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再說說經濟方面。美國一直有個老大難問題,就是貿易逆差。2022年,美國對咱們的貿易逆差差不多有3829億美元,這數字,想想都頭疼。美國政府覺得這是咱們的錯,說咱們“不公平競爭”,所以想用加徵關稅的辦法來減少進口。可結果呢?2018年到2022年,美國對咱們的逆差只下降了5%,而且他們從越南、墨西哥這些國家進口的東西反而更多了,整體貿易逆差更大了,2022年全球貿易逆差竟然達到了1.19萬億美元的新高!這就好比想堵住一個漏洞,結果卻捅出了更大的窟窿。

最後說說戰略方面。美國現在看咱們的科技發展這麼快,心裡有點兒慌。尤其是在5G、半導體、人工智能這些領域,咱們取得了不少突破,美國就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了。所以,他們就使出各種招數,又是加徵關稅,又是限制芯片出口,又是把一些企業列入黑名單,總之就是想方設法地卡咱們的脖子,不讓咱們發展。他們還鼓吹“友岸外包”,想把供應鏈從咱們這兒搬到印度、墨西哥這些國家去,減少對咱們的依賴。這就好比嫌鄰居家的果樹長得太好,想把樹根都挖走,種到自己家院子裡。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咱們的態度也很明確,那就是奉陪到底。外交部發言人說了,美國這種做法是典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嚴重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

咱們可不是光說不練,該出手時就出手。在貿易方面,咱們可能會對美國的一些商品,比如農產品、汽車、飛機什麼的加徵關稅,也可能會到世界貿易組織去告他們一狀。在投資方面,咱們可能會限制美國企業在咱們這兒投資,同時鼓勵咱們的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投資。2023年,咱們對這些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已經達到了2090.6億元人民幣,比前一年增長了17.8%。咱們還會加強跟歐盟、東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一起應對美國的貿易霸凌。比如,咱們正在跟歐盟商量電動汽車貿易摩擦的事兒,跟東盟的貿易額也在不斷增長,2023年已經達到了6.84萬億元。

說到底,貿易戰這玩意兒,就跟兩敗俱傷的拳擊比賽一樣,誰也落不着好。在全球化時代,中美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抗下去只會兩敗俱傷。美國想用貿易戰來打壓咱們,最後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會拖累全球經濟。

中美兩國經濟其實有很多互補的地方,在應對氣候變化、發展數字經濟這些新興領域,也有很多合作的機會。與其鬥得你死我活,不如坐下來好好談談,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辦法。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