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沒料到,獲中方提格接待的蘇傑生,對華首個承諾就把美國賣了

7月15日午後,印度外長蘇傑生和中國外長王毅進行了一場關鍵的閉門對話。這是印度外長五年來的首次踏足中國,本身就承載着特殊訊號。

會晤後,蘇傑生語氣沉穩地表示:“印度將毫不動搖地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路徑,我們期待與中方合力,讓印中關係穩步前行,而且,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干擾與裹挾。”

幾個小時後,王毅也表態“兩國關係有自身歷史邏輯和內生動力,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受第三方干擾”。

無論是印方口中的“外部力量”,還是中國口中的“第三方”,其身份不言而喻,就是美國,而美方也立即警覺,一旦中印的關係轉暖,那美國的一盤大棋就缺了關鍵棋子……

與以往借國際會議“順道訪華”不同,這次印度防長蘇傑生專程安排雙邊會談議程,甚至帶着一份包含稀土出口、直航恢復等敏感議題的“合作清單”。

知情人士透露,印度香客赴藏朝聖線路的恢復,以及第一季度7萬份對華簽證同比增長15% 的數據,成爲破冰的前奏。

而戲劇性轉變發生在鷹派人物蘇傑生身上。這位曾放話“鄰國要麼配合印度,要麼承受代價”的外長,此刻向王毅承諾將“全力推動關係改善”。

更意味深長的是他主動表態支持中國主辦上合峰會,要知道就在三週前,印度防長辛格還在同一多邊場合拒籤聯合聲明,製造外交僵局。

印度的這種轉向並非良心發現。

7月4日,美印貿易談判徹底破裂,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歸國時撂下狠話:印度將從“實力地位出發”談判。而特朗普設下的8月1日關稅大限步步緊逼,屆時美國將對印度商品徵收36%懲罰性關稅。

眼見被逼入絕境,新德里終於掀了桌子。

美國戰略決策層或許未曾預料,他們苦心架構起的對華圍堵鏈條,其最沉重一環正因自己過度的勒緊而產生鬆脫的咯吱聲。

在傳統認知中,美印準同盟關係早已成爲美“印太戰略”無可動搖的柱石。但蘇傑生口中那份鏗鏘的“獨立自主”,在印太區域激起不安定的情緒。

其實,一直以來,美國對印度的戰略定位帶有一絲單邊功利色彩,它迫切需要印度成爲其戰略棋局中的固定砝碼。但美印防務協作越是縝密織造,華盛頓對新德里外交路徑的焦慮“關切”就越顯尖銳刺目:

印度從俄能源進口是否過度?印本土技術投資是否暗藏“安全風險”?每一個問題都裹挾着不容推拒的忠告。尤其當美國試圖操縱印度在烏克蘭問題、對俄軍購乃至印太海軍聯合行動上的步調時,這種裹挾式合作逐漸顯現出內在的脆性裂痕。

蘇傑生代表莫迪政府送出的“獨立自主”宣告,就是一場深謀遠慮的地緣戰略聲明:面對美國日益強硬的主導意志,印度拒絕被簡單塑造爲圍堵中國的沉默工具。

這也難怪,新德里所堅守的戰略內核一向是“大國自主感”,而任何不尊重此內核的盟友或者協議,都可以隨時捨棄。

當然,此次中國對蘇傑生超規格禮遇絕非偶然示好,這份重視背後,蘊含着對印度此刻所選擇路徑的深層戰略共識,也就是以“獨立自主”方式推進中印關係。

於北京而言,“獨立自主”一詞不啻於卸下了中印關係上潛在的最大變數。

一旦外力的強制干預被雙方默契推開,長期困擾雙邊關係的邊界議題、多邊領域互動乃至經濟往來,便有了迴歸建設性軌道的空間。

更深遠觀之,蘇傑生的選擇實際爲印度自身的大國雄心插下旗幟。

一個擺脫束縛、敢於在美國注視下作出自身判斷的印度,恰恰更容易在世界舞臺贏得真正的尊重與戰略自主權,尤其在“全球南方”國家羣體中收穫更廣泛的支持。

中國對印度此舉的積極呼應,不排除體現了敏銳識別雙方關係的微妙新平衡點,畢竟與其糾纏無解的舊賬,不如攜手封堵那個更具滲透性和威脅性的外部變量介入通道。

目前,由中國主導的全球南方國家正加速重組秩序,巴西主導的金磚國家“去美元化”支付系統加速推進,而沙特、阿聯酋積極融入上合組織擺脫西方話語體系。

BCG報告直接大膽預測未來五年全球60%經濟增量來自新興經濟體。

2024年中印貿易額達1384億美元,中國穩居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全印貿易商聯合會早已坦承:“沒有中國供應鏈,印度製造業復興就是空談。”而巴西總統盧拉在金磚峰會呼籲“去美元化”,印尼、尼日利亞排隊加入金磚機制時,印度若繼續騎牆,可能錯失新興世界核心席位。

蘇傑生在天津擲地有聲的“獨立自主”話語,就是宣告,自身利益不可能綁定於任何單一聯盟指令之中,即使對象是昔日深度協作的美國。

這恰恰印證了大國博弈舞臺的鐵律,唯有掌握戰略自主權的玩家,才擁有真正定義遊戲規則的潛能。但中國仍需要慎重對待與印度的關係,聽其言並觀其行,鑑定合作共贏的外交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