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臺連射三球的用心
(圖/本報系資料照)
8月以來,美臺關係的「升溫」與互動,就像打開了高速攝影機。現政要、前政要,接二連三到訪臺灣。美國總統拜登在國際上宣稱要「出兵護臺」。本文從裴洛西「硬闖臺灣」,最近蓬佩奧訪臺,中間加上拜登宣稱「美國出兵護臺」,實現對臺「連射三球」,以及三連射分別涉及「政府、軍隊,選舉」三個層次的角度,分析美國將臺灣作爲磨心的「良苦用意」。
第一球。8月2日,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不顧中國大陸長達4個月的反覆勸阻,最終實現「19小時強硬登臺」。回美后,面對中方「以硬碰硬」帶來的國際輿論壓力,裴洛西宣稱她「完成了國會賦予的戰略任務」。
聽話聽聲,鑼鼓聽音,可見這一球,已經將美國國會與民進黨執政的「臺灣政府」掛鉤。運作目的除了製造地區緊張局勢,九合一選舉之際給民進黨「撐腰打氣」,也試圖通過突破美臺交往限制,加大中美衝突,實現加緊把臺灣裹挾在中美衝突之間的目的(表面上,美國仍然宣稱,所謂「美國國會派團訪問臺灣,並不違反一箇中國政策」)。這一球,在美國國會方面,以推動「臺灣政策法」達到高點。臺灣得到的是什麼?是危險疊加!
第二球,涉及臺灣軍事安全。近期,美國總統拜登宣稱,美國將對臺灣提供安全承諾接下來是行政部門出來「開脫」,說是「口誤」,最終對「美國出兵」之說,給予否定)。對美國的霸權邏輯而言,信號是清楚的,即美國不會允許臺灣保留「站在中美衝突角力線前端」,臺灣成爲「非北約盟國」的代價,難道不是「跟着美國下水嗎」?
第三球,被中國斥之爲「信譽破產,反華拙劣」的前國務卿蓬佩奧,再次訪臺。須知,蓬佩奧在卸任前的關鍵時間點,曾發起過川普總統和他本人以在職身分訪問臺灣的議題。這是企圖推翻中美框架。「川普訪臺」冒險性議題拋出後,引發臺灣「外交混亂」。此後,「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就成爲蓬佩奧的「政治座右銘」,美國軍方甚至在地圖上「部分實施」。因此,蓬佩奧這次訪臺,一定與「反共抗中」,與煽動民進黨搞「臺獨」,與推行「鋌而走險」的美國對臺政策相關聯。而從美國國家機器的運作看,在將臺灣作爲磨心,在政策上,民主黨與共和黨具有一致性,這也許正是蓬佩奧要傳遞的信號。
美國政要到臺灣「走馬燈」,拜登政府這一系列政治操弄的真實目的,就是爲了美國的利益,需要將臺灣當作磨心。正如「臺北法案」清楚地強調,美國與臺灣的關係「需符合美國利益」(第三條第二款、第三款)。美國正在推動的所謂「臺灣政策法」,也將在這個套路上運行。(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