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黛〈意難忘〉唱進一代人的心 靠著一首歌打破藩籬成歌后
圖爲歌星美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0/11/05 陳炳坤攝影)
美黛,本名熊美黛,是土生土長的桃園姑娘,她的歌聲從臺灣鄉村飄到城市,也唱進許多臺灣人的青春記憶,尤其那首〈意難忘〉深受歌迷喜愛,傳唱全臺。
【推薦閱讀】 國寶級大詞家(上):慎芝與他的〈最後一夜〉 國寶級大詞家(下):慎芝與他的〈玫瑰人生〉
熊美黛(左)與新聞局局長鬍志強(右)爲第三屆金曲獎在國父紀念館進行彩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1/11/08 陳炳坤攝影)
1956年,美黛隨胞兄前往民本電臺參觀,正巧看到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令她羨慕不已,主動詢問能否留下工作。電臺意外答應,卻只讓她做燒開水、倒茶的「節目助理」。幾天後,美黛便黯然離開。
隔年,她加入桃園更寮腳的軍中康樂隊,開始參加勞軍演出。在這支康樂隊裡,美黛磨練了五年歌藝,爲未來進入臺北歌壇打下紮實基礎。
到了1960年,美黛才進入臺北歌壇演唱,在華都舞廳、朝陽樓、萬國聯誼社、金門飯店等地駐唱。外貌平凡、不善交際的她,總感到處處受限,但正是這份處境與情緒,使她的歌聲自然流露出漂泊與感傷,深深打動聽者的心。
1962年,美黛在一次駐唱時,碰巧遇到合衆唱片的老闆。對方聽見她的歌聲大爲驚豔,問她想不想灌錄唱片。對於美黛而言,這是夢寐以求的機會。
唱片公司選了幾首日本歌曲,填上中文歌詞,交由她錄製。這其中一首便是由《東京夜曲》改編、慎芝填詞的〈意難忘〉。公司原本對這張專輯並無太大期待,封面設計極爲簡單,只寫了「意難忘」與「美黛」兩個字。
然而,唱片推出後卻大受歡迎,紅遍大街小巷。連福華影業都以此爲名開拍電影《意難忘》,賺足票房與觀衆熱淚。這首歌也成爲本省人大量接受國語流行歌曲的轉捩點,逐步取代日語、臺語與西洋歌主導的格局,奠定了國語歌曲的主流地位。
雖然〈意難忘〉估計銷量近百萬張,但當時沒有版稅制度,美黛只拿到一千元酬勞,唱片公司後來招待她去香港旅遊,以資慰勞。
自〈意難忘〉發行後,美黛便正式踏上專業歌手的旅程,年年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固定巡演,即便歌壇風潮更迭,她始終有一羣忠實聽衆。
1991年,美黛獲頒金曲獎「特別貢獻獎」,正式獲得歌壇肯定。2018年2月23日,桃園市政府爲她舉辦「意難忘-美黛歌唱故事特展」,當時她的家人表示她因感冒未能出席。然而,家屬直到2月27日才宣佈,美黛早在1月29日因肝內膽管癌病逝,享壽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