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位女性有1人四肢冰冷 中醫建議依體質進補勿「急補、亂補」

11月22日是24節氣中的「小雪」,也是冬季第二個節氣。隨着氣溫逐漸下降,許多人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等不適。本報資料照片

11月22日是24節氣中的「小雪」,也是冬季第二個節氣。隨着氣溫逐漸下降,許多人開始出現手腳冰冷等不適。中醫師賴俊宏表示,四肢冰冷是小雪時節常見的身體反應,尤其女性更爲明顯,平均每4位女性就有1人有四肢冰冷困擾。有些人半夜醒來,雙手雙腳仍難以回暖,甚至影響睡眠品質,需透過調整體質,使氣血津液運行順暢,才能讓身體由內而外暖起來。

依中醫觀點,四肢冰冷多與人體陰陽氣血失衡、循環不佳有關。賴俊宏指出,小雪時常見四類容易出現冰冷症狀的體質,其中包括陽氣衰弱型、寒氣凝滯型及陽氣鬱阻型。陽氣衰弱又可分爲脾胃氣虛與腎氣不足兩種,前者常見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腹脹、容易疲倦;後者則容易畏寒、精神不濟,並伴隨暈眩、耳鳴等症狀。

寒氣凝滯型體質則包括血虛與血瘀,血虛者多見頭暈、臉色蒼白、貧血傾向;血瘀者可能胸悶、頭痛,脣甲顏色偏紫,甚至出現經血不順、血塊等情況。至於陽氣鬱阻型,則多與壓力、情緒緊繃有關,患者常出現心煩、口渴、便秘、腹脹等症狀,屬於氣機鬱滯、陽氣不通的表現。

賴俊宏建議,脾胃氣虛者宜多吃黃色食物,如南瓜、地瓜、木瓜,可補益脾胃;腎氣不足者適合黑色食物,包括黑豆、黑芝麻、黑糯米、烏骨雞等,以強健腎氣;血虛體質者則可多攝取紅棗、櫻桃、豬肝等紅色食材,補血效果佳;血瘀者可藉由山楂、黑木耳、洋蔥等食物促進血液循環;若屬於陽氣鬱阻型,則適合選擇蔥、芹菜、金橘或玫瑰花等具有疏肝解鬱作用的食材。

賴俊宏表示,不同體質民衆,需留意相關飲食禁忌。脾胃虛寒者應避免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腸胃負擔;血虛者不宜與咖啡、茶同時攝取補血食材,以免鞣酸影響鐵吸收;血瘀體質者則應少吃油膩、高糖及辛辣食物,避免造成血液黏稠度上升。此外,進補應順應氣候與體質,不宜急補、亂補,以免適得其反。

賴俊宏建議一道「藥食同源」概念製作的「清蒸鱸魚」,加入熟地、桂枝、川芎等藥材蒸煮,具有補血滋陰、活血行氣的效果,適合體質偏虛、常感冰冷的民衆日常食用。他強調,若四肢冰冷症狀嚴重、長期未改善,仍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專業建議,才能在節氣轉換之際維持身體平衡,溫暖健康地迎接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