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輝達禁令來襲 雙鴻、健策散熱族羣首當其衝

▲NVIDIA輝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圖/記者湯興漢攝)

文/玩股華安

貿易戰與輝達禁令推升提前拉貨潮,企業營收短期亮眼,但真實需求未明。臺廠出口與散熱族羣面臨雙重風險,投資人須審慎因應。

自從川普於2024年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市場預測關稅戰即將開打後,全球貿易體系再次進入高度不確定的時代。許多企業爲了避開未來潛在的高額關稅,紛紛選擇提前出貨、加速拉貨,企圖搶搭出口末班車。這類行爲雖然合理,卻讓整體經濟數據與企業營收出現了明顯的短期失真現象,投資人若未審慎辨識其中真僞,很可能再次踏入2022年臺股「疫後拉貨潮後空頭翻轉」的陷阱。這種數據虛胖的情境,一旦後續拉貨動能結束,會面臨接單斷層、庫存堆高、營收基期墜落的多重壓力。

2022年的空頭,提前拉貨也是造成的原因之一在2020~2021年間,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許多企業擔心缺料、斷鏈,開始恐慌式下單與提前備貨,也就是我們熟知的「double booking」。當時企業營收與EPS創高,加上資金寬鬆,股價隨之飆漲,NB、半導體等族羣全面上攻。

但到了2022年:

訂單陸續出貨完畢;

真實終端需求卻沒有跟上;

企業庫存爆炸,接單急凍,EPS下修,股價重摔。

換句話說,提前拉貨不是壞人,但它讓企業與市場「誤判景氣的高度」,也加速了泡沫的形成與破裂。

今天,我們又站在類似的岔路口,只是這一次,主角從疫情變成了關稅與地緣政治。

美國客戶提前拉貨,臺灣出口高曝險根據財政部資料,臺灣對美出口比重達25%左右,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市場。雖然目前臺灣被美國關稅政策暫時降爲10%,但貿易商與品牌客戶仍選擇提前進貨備貨,以免未來政策變動導致成本飆升。此外,還需留意臺商在海外設廠輸美訂單,雖然不算在臺灣出口統計中,但實際營收也受到美國提前拉貨與政策變動的影響,同樣具備風險。

這讓臺灣公司營收亮眼,股價反映搶單效應,但這也正是風險所在:現在亮眼的財報與營收,多少需求是能夠延續的?又有多少隻是提前拉貨帶來的「虛假榮景」?

當這些提前出貨的訂單消化完畢,若終端需求沒有跟上、或關稅最終未如預期,企業將面臨庫存壓力與訂單空窗。

中國+越南簽定45協議,加強供應鏈合作,對抗美國關稅,美中貿易戰未爆彈持續倒數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與越南正積極整合供應鏈、轉單出貨,規避美方制裁。這種灰色地帶操作若持續擴大,未來美國可能升高對東南亞的原產地審查,進一步擴大貿易戰波及範圍,爲亞洲出口國帶來更多政策風險。

輝達禁令衝擊AI供應鏈,散熱族羣首當其衝就在提前拉貨推升AI伺服器需求之際,美國又向中國祭出新一波科技封鎖。4月15日,NVIDIA向監管機構透露,H20晶片若要出口到中國,必須先取得許可,輝達預計將因此在本會計年度第一季認列高達55億美元的相關費用損失,也將導致中國客戶下單減少,對臺積電營收造成影響,臺灣供應鏈中以散熱族羣影響最大:雙鴻(3324)、奇𬭎(3017)、健策(3653)股價均呈現重挫。

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散熱族羣自 2023 年 AI 元年以來漲幅驚人,K 線位階仍處於高檔區間,短線獲利了結壓力龐大。即便以近期修正後的價格計算,個股至今漲幅仍達三倍,但EPS增幅均未達兩倍,本益比均超過20倍以上,而健策本益比更是高達 30 倍。

若未來NVIDIA對中出貨訂單大幅修正,加上美國提前拉貨效應結束,這些個股將同時面臨訂單減少與估值修正的雙重利空壓力,投資人仍須留意後續風險。

疫情期間的提前拉貨曾讓企業營收與股價在短期內膨脹,隨後隨着需求放緩而修正。如今,類似的情境再次出現,關稅政策與地緣風險推動部分美國客戶提前下單,讓企業財報短期表現亮眼。然而,這樣的表現有多少來自真實需求,有多少隻是時間上的提前,仍需進一步觀察。投資人在解讀數據與財報時,應更加關注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評估其持續性與風險,才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做出更穩健的判斷。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

本文由《玩股網》授權《ETtoday》刊載,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