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印象──在南半球初秋的紐西蘭

圖/李進文

古老的戰事中,黑夜降臨,毛利人將銀蕨葉子翻面,銀色葉背反射月光,爲叢林中的族人指引方向。

毛利人瑰麗、魔魅的紋身閃爍於月夜,刺青圖騰是銀蕨嫩芽,捲曲如螺旋,迴向初始本心。

初始的力量靠神加給他們,最重要的是源自內心,以最純粹的叫喊,讓力量召喚更多力量。

微笑是力量,怒目吐舌何嘗不是護法金剛?人原本就像獨木舟,每當──海被月亮瞪大、波濤兇起來的時刻,赴險求生,只剩下勇敢。

有力量,就有辦法生活,人生苦短,豈容卑微?跺腳、拍打、抖掌如烈陽閃光,胸前的祖母綠抖擻,強大的氣場,充斥旅行者身上。

附註:

紋身,銀蕨,戰舞。這是我對紐西蘭原住民族毛利人(Maori)的印象。

記得在南半球的初秋,我參觀紐西蘭毛利藝術與手工藝學院(New Zealand Maori Arts and Crafts Institute)時,那位毛利族導覽員聽我說是臺灣來的,立刻露出親切的笑容說:「我們是親戚。」

我一查才知道,傳說毛利人曾航海抵達臺灣東部,生活多年後,再啓程前往南半球的紐西蘭島,並將該島命名爲「白雲之鄉(Aotearoa)」,就跟當初葡萄牙航海人首次發現臺灣時喊出:「美麗之島(Ilha formosa)」一樣,有着爛漫的名稱。當然被外族殖民,也有着同樣的經歷。

據研究,毛利人在相貌、語言、建築、刺青圖騰和生活方式都跟臺灣阿美族有共通之處,很可能是隔海的遠房親戚,他們都屬於南島語族。

銀蕨是毛利人的聖樹,由銀蕨的圖像發展出紋身和各種工藝的視覺意象,「銀葉蕨旗」更成爲紐西蘭公投新國旗的主要元素(因爲紐西蘭的國旗跟澳大利亞的國旗實在太像了)。初生的銀蕨,嫩芽捲曲如螺旋又似生命之輪,有生生不息、豐饒、力量、平等的寓意。

迷人的紋身刺青圖像,一大部分是由銀蕨與其捲曲的線條所組成,或透過創意和寓意衍伸其形態、指涉,並廣泛運用在雕刻和編織等工藝而成其特色。

戰舞(Haka舞),男性裸着上身佈滿豪獷中見細緻的刺青,瞪大眼、吐舌頭,讓人印象深刻。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全黑隊(黑衫軍)在比賽前都會跳哈卡舞「ka Mate」。古時毛利人與敵人作戰前,先跳哈卡舞,瞪眼怒視、伸長舌頭、整齊跺腳、拍打身體、抖掌如烈陽閃光、動物般野性叫喊(歌詞隨場合對象而有不同版本)……以強大的氣場激勵士氣,威嚇敵人,如今則成爲一種普遍運用在各種「儀式」的傳統。

我想,哈卡舞重點不在於戰,而在於激盪,激盪出內在一股永不畏懼、克服困難向前邁進的正能量。

相較於臺灣原住民,現今毛利人在紐西蘭是很有話語權的,文化的保存亦相對完善,毛利語更受到紐西蘭國家法律的承認,成爲三種官方語言之一。紐西蘭的國歌「天佑紐西蘭」,除了英語,也有被官方承認的毛利語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