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咖啡的這口鍋,人效不背!

日前,知名連鎖咖啡品牌Manner爆出一天內發生2起店員與顧客衝突事件。在輿論質疑Manner“壓榨員工”的觀點裡,這家企業“抓人效”似乎是個原罪。

媒體報道顯示,Manner會按照門店業績分配人手,日營業額在5000元以下的,一個店只派1個人,日營業額超6000元纔會派2個人。以Manner的客單均價15元左右計算,1人值守的門店裡,這名店員1天內最多要做333杯咖啡,還要承擔理貨、點單、清洗等其他工作,這樣的要求顯然太過苛刻。

不止一個HR學生問我:“穆老師,難道Manner不該管人效嗎?”

我的答案是,人效對於任何一個企業都很重要,Manner這種連鎖企業也不例外。Manner的問題不在於關注人效,而在於誤會了人效。

誤會1:將人效指標簡單化

人效是投產比(Efficiency),按照我提出的“穆勝人效矩陣1.0”,投入是人工成本和人數兩個口徑,而產出是產量和財務結果兩個口徑,所以,不同的投入與產出口徑搭配,人效應該有幾十個指標。這個模型影響了很多的企業,絕大多數企業都在沿用這些人效指標。

就Manner來說,他們顯然是採用了人均營收(人均營業額)或人均產量這類最簡單的人效指標。這合適嗎?我覺得不合適,而且是非常不合適。

一方面,投入的計量太過簡單化。

不同等級的店員,難道產出應該一樣嗎?有沒有人比其他人做得更快?有沒有人做複雜的拉花比其他人更慢?舉個例子吧,我和庫裡都在一分鐘裡投三分球,他能投進多少球,我能投進多少球,產出應該不一樣吧?從這個角度說,肯定不應該以“人”爲口徑來計量,而應該以能力值爲口徑來計量效能。

如果考慮Manner採用了連鎖品牌在某個區域密集開店的策略,不同門店之間的人力調配就是可行的。事實上,人力在不同業務之間的靈活調配共享,已經是業務標準的大型企業的標配了,尤其是在勞動密集型企業裡。如果按這樣的思路,我們還應該以人爲口徑來計量效能嗎?有沒有見過企業在某個門店上配置1.2、1.5個人的?排班優化了解一下,我們後面會談。

另一方面,產出的計量太多簡單化。

人效中的產出,應該貫徹企業的戰略意圖,而非僅僅採用營收或產量等面上數據作爲口徑。翻譯過來,企業需要的是每個人產出更多的戰略價值,而非僅僅是滯後的經營結果。

Manner的戰略是什麼呢?很多人認爲他們採用的是低成本戰略,這是錯誤的。按照邁克爾·波特對於戰略的三分法,即差異化、低成本和聚焦化,Manner採用的是典型的聚焦化戰略。所謂聚焦化戰略,是在一個垂直細分用戶羣裡實施差異化或低成本。Manner的創始人韓玉龍是資深咖啡愛好者,理想是“做一家純粹的咖啡店”,力圖將喝咖啡這件事變得“日常又不失品質”。所以,他們瞄準的是一羣價格敏感但又追求品質的人羣,他們對於咖啡有鑑賞能力,對於服務體驗有高要求。

在這樣的戰略下,Manner才形成了網紅體質,不少顧客上門打卡,定製拉花,並通過各個社交媒體曬照,讓Manner的品牌迅速傳播。那麼,作爲店員,冰冷地製作一杯咖啡,和認真有溫度地交互客戶,難道都應該計量一樣的效率嗎?

所以,人效指標真的沒有那麼簡單,每個企業都應該基於自己的業務特徵、戰略導向進行定製,只有定製化的指標纔有應用價值,才能用於覈編這類敏感決策。

說實話,我現在最反感的就是企業做“大除法”,用營業收入、利潤、產量除以人數,得出沒有什麼參考意義的指標,還對外宣稱這就是“人效分析”。這種大除法,小學生都會做,需要HR或諮詢機構來多此一舉嗎?

誤會2:人效Baseline一刀切

人效指標確定了,還應該確定Baseline。所謂Baseline,即人效的及格水平。有了這條線,我們才能判斷哪個業務的人效高了,哪個業務的人效低了,才能對業務操盤手進行獎勤罰懶。有了這條線,我們才能基於業務現狀或預期來覈定人員編制或人工成本投入。

按照媒體的報道,Manner是按照日營業額來覈定店員人數配置。小門店一般就是兩檔標準,以日營業額5000(或者是6000)作爲分界線決定配置1人還是2人。這意味着,Manner在門店人均營業額上的Baseline只有一個。這難道不是一刀切?

作爲上千家門店的連鎖企業,這讓人難以理解。不同區域,難道人效Baseline應該一樣嗎?老店和新店,難道人效Baseline應該一樣嗎?老店員和新店員負責的門店,難道人效Baseline應該一樣嗎?不同業務結構,天天顧客上門拉花的和天天都賣出簡單成品的門店,難道人效Baseline應該一樣嗎?

在管理上有個規律——沒有分類分級,就沒有管理。先分類,再在每類裡分級,而後,對每類每級都要設置不同的Baseline,這些Baseline還應該隨着業務發展的變化持續更新。成熟的企業在面對不同銷區,都有不同的目標設定,這是爲了平衡現狀和條件,讓每個銷區的賽道難度相當。我們管這個操作叫“配平”,這是必須要做的一步。因爲,你不可能讓飛機和輪船來比速度。就Manner來說,如果一個網紅拉花店每天都形成巨大的流量傳播,他賣了多少營業額真的那麼重要嗎?這家店不就是形象店嗎?那是不是應該給人家設置不同的賽道?

其實,我已經多次在我的書裡、文章裡、演講裡不停強調——人效Baseline千萬不能一刀切,但我依然看到企業前赴後繼地掉入這個陷阱。有時,這是能力問題,數據分析的確有門檻;有時,這是態度問題,畢竟“一刀切”簡單呀。

“反正這個人效標準是老闆定的,有意見,你找老闆去!”

誤會3:擠幹“在崗等待時間”

所有老闆都反感員工划水,都想讓員工的上班時間100%用於工作,不少企業甚至管控到員工上廁所的時間。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員工的上班時間裡天然包括一個“在崗等待時間”,例如,在店裡但沒有顧客上門時的時間、上廁所的時間等等。老闆們的想法是,既然我花錢支付了工資,這個時間員工自然應該完全用於工作,但遺憾的是,這種思路可能太理想化了。

我曾帶領團隊爲某個服務類企業制定排班優化方案。所謂排班優化,即根據顧客數量決定在崗人員數量,這樣就能確保員工都有事幹,企業不花冤枉錢。舉個反例吧,在某個空閒時段根本沒有顧客上門,但如果全額配置員工,就是一種浪費。我提出的思路是半彈性排班,也就是摸清顧客上門的規律,配置“幾班倒”的排班。

該企業老闆卻提出疑議:“穆老師,爲什麼不是全彈性排班呢?有一組顧客上門我再配置一組員工,這樣不是更好嗎?”我耐心解釋:“這樣從管理上太複雜了,管理成本可能更高。另外,你如果不能確定幾班倒,讓員工隨時需要上崗,人家的休息時間就沒有確定性,休息質量就會大打折扣。而且,在崗等待時間的存在也有必要性,一是爲了預防臨時的顧客涌入,二是爲了緩解勞動負荷。”我心想,你要是完全彈性排班,讓員工在崗時一直進行重複勞動而沒有休息,萬一弄出個富X康事件來,你付出的成本可比浪費的工資高多了。

這位老闆將信將疑地執行了我們建議的方案,後來纔對我說:“執行了一段時間,才理解你們的良苦用心。”很多時候,我們能解釋道理,但老闆們不一定聽得進去,經驗是無法逾越的鴻溝,踩過的坑,纔是經驗。

老闆對於在崗等待時間的態度,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個公共政策。某段時間,交規一度要處罰闖黃燈,這讓大量司機叫苦不迭。這個合不合理呢?就這樣說吧,如果要處罰闖黃燈,黃燈就等於紅燈,就相當於取消了黃燈,只剩下紅綠燈。行不行呢?肯定不行呀,你當以前制定紅黃綠燈規則的人是傻子呀。

在崗等待時間,就是這個黃燈。

結語

形象點總結,Manner咖啡有點像一個因爲業務飛速發展而被動跳級的學生,在路邊買了一本山寨人效教材,懵懵懂懂間就開始了“摸着石頭過河”,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我的疑問是,還有多少像Manner咖啡一樣在錯誤實踐人效管理的企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