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窺探欲 真相淪其次
兩岸熱門
近年來,一羣活躍於中文網路社羣的「聽牀師」逐漸受到關注。他們自稱掌握中共高層動態、內部權力鬥爭細節,甚至能預測政治人事變化。這些訊息常見於YouTube頻道、X平臺上等,並時常流傳至海外華人圈與部分臺灣媒體評論中,逐漸從謠言走向主流政治分析。
「聽牀師」一詞於2022年中共二十大期間廣泛流行,當時有部分人士盛傳「習下李上」的領導人更替消息。他們聲稱掌握中共內部的政情動態,彷彿是躲在中南海的牀下偷聽所得,因此被戲稱爲「聽牀師」。他們散播的訊息大多缺乏明確來源,內容常帶有誇張與揣測成分,但對於資訊有限的中共高層政治來說,往往能吸引大量關注。
近年來,中共對軍隊高層進行多次反腐調查,包括多位軍政要員被撤職,引發聽牀師新一波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權力是否穩固,以及團派是否捲土重來的揣測與討論。一些說法甚至提到中共元老召開擴大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動員軍方部署政變計劃等,說法聳人聽聞。
但在大陸93閱兵前夕,中共於8月26日舉行紀念抗戰戰爭勝利80週年學術研討會。張又俠在會上指出,要強固黨指揮槍這一根本優勢,確保人民軍隊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相關表態也說明習近平仍然掌握軍隊。
而在更廣義層面,與中共高層模糊關聯的事件也常被納入聽牀師討論範疇。例如前陣子,一名23歲華人女子楊蘭蘭在澳洲駕駛勞斯萊斯SUV發生車禍,引發網路上大量揣測。由於其身穿名牌並查無任何社羣媒體帳號,便有傳言稱其爲紅三代,甚至指與「革命元老」楊尚昆或曾任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家族有關,儘管全無證實,仍迅速引發關注。
不過,聽牀師也有對的時候,像是中共中央軍委苗華,就是先由聽牀師發表相關傳言後,後經官方證實。在臺灣,有時也會見到學者或媒體引用這類報導,並將其納入政治分析之中。尤其在美中對抗背景下,中共政情成爲焦點,聽牀師的角色愈發顯眼。這些過去被視爲小道消息、茶餘飯後的談資,如今似乎獲得了更多關注與接受。
這類現象與中國訊息封閉息息相關。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政治運作卻極爲不透明,外界難以掌握其派系鬥爭、政策走向等關鍵訊息。除了極少數來自體制內的消息管道,多數觀察者只能依靠有限的公開訊息加以推理。正如此前大陸前外交部長秦剛的落馬,至今仍未有明確交代,以及外界始終無法解釋大陸前領導人胡錦濤在2022年二十大會場被帶離的真正原因。即使官方給出說法,仍有不少人選擇不信。
香港《信報》曾指出,過去香港與海外的中文媒體確實能透過建立人脈,取得一些關於中共政情和人事變動消息。一些北京官場人士也曾主動向香港媒體放風。然而,這種情況在近年迅速萎縮。香港媒體對中國政情的獨家報導明顯減少,而外媒在中國的採訪活動也日益受限,導致新聞無法滿足讀者對中國內部訊息的需求,聽牀師於是填補了這個真空,成爲另類資訊來源。
聽牀師現象的另一面,是流量與商機。一些活躍於社羣媒體的帳號透過發佈爆炸性內容快速吸引點閱與關注,有的更因此發展出固定觀衆羣,甚至轉型爲職業評論員。然而,這也反映出部分輿論寄望中共政權從內部出現裂縫,實現權力更替,因爲外部壓力已難以撼動中共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