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不只皮膚症狀!她發作「喉嚨腫、呼吸困難」三度送急診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衛教記者會。(圖/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每五人就有一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然而蕁麻疹不單純只有皮膚症狀,一名56歲女性,就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導致喉嚨腫脹、呼吸困難,三度被緊急送急診。醫師指出,許多患者會認爲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事實上這是免疫系統失調,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千萬不能消極治療。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臺大醫院皮膚科主任朱家瑜指出,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六週即爲慢性蕁麻疹,主要受到自體免疫失調導致,其中6成病患屬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該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之間,其中又以女性最多,約爲男性的兩倍,我國約有20至25萬名患者。

朱家瑜進一步指出,患者長期需要忍受「紅、腫、癢」症狀的折磨,包括風疹塊與血管性水腫等。若沒有及時控制,嚴重也會干擾睡眠、生活及工作,若未即時控制,精神壓力與癌症患者相當。

朱家瑜表示,多數蕁麻疹患者只要積極治療,大多可以獲得良好的疾病控制,然而在臨牀上仍存在着兩大迷思,導致患者延誤治療或者治療成效不佳,甚至錯失治療黃金期。

朱家瑜指出,許多患者會認爲「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只是過敏,避免攝取容易過敏的食物就好」,事實上,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源自於免疫系統失調,就算完全不接觸過敏原仍會發病。另外,也有患者會誤認爲「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即可」,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誠如其名屬於慢性病,在處方上,也是可以開立慢性處方箋。因此,治療方式與糖尿病、高血壓控制一樣,需要每日規律服藥才能改善病程。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主任鍾文宏指出,我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指引與國際標準治療相同,第一線均以第二代抗組織胺爲主;若症狀在2至4周後仍持續,則會進入第二線療程,會提升劑量至最多4倍。

鍾文宏也提到,若個案急性症狀發作,臨牀上會使用類固醇緊急控制,但若是頻繁使用類固醇壓制症狀,不僅可能導致療程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穩定控制疾病;患者在停用類固醇後,還得要面對更劇烈的疾病反撲。因此,若症狀反覆控制不佳、無法耐受抗組織胺嗜睡副作用等,建議及早進入第三線治療,在既定療程中加入生物製劑。穩定治療後,約有4成患者可達到完全緩解,近半數的患者明顯改善症狀,擺脫症狀帶來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