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血哥吉拉將反撲賴清德?柯文哲交保 民進黨2026小心了
民衆黨前主席柯文哲獲法官裁定交保。(中時資料照/鄧博仁攝)
臺北地方法院15日兩度裁定前臺灣民衆黨主席柯文哲交保,戲劇性發展令支持者振奮,不少「柯粉」與「小草」相信,這次交保情境已不同於今年一月「兩出三進」最終收押的過程。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甚至以「哥吉拉回歸」形容柯的重獲自由,直言隨着2026地方選舉升溫,柯的政治能量勢必再度攀升,民進黨也得準備面對衝擊。
根據《中評社》17日的報導,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案與政治獻金案遭羈押逾一年。這段期間,黨主席黃國昌以「尊柯」策略穩住黨內士氣,並透過「街頭運動」凝聚支持者,讓民衆黨的政黨支持度逐步回升至約15%。同時,以「合藍」策略對抗民進黨的佈局,抵銷綠營試圖邊緣化民衆黨的戰術。如今柯文哲交保,臺灣政治棋局正出現重新洗牌跡象。
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9月最新民調,有41.6%的民衆認爲柯所言「冤獄」屬實,38.2%不認同,甚至14%的民進黨支持者也認同柯遭遇不公,國民黨支持者更有61%贊同。對於北檢偵辦柯案的表現,高達54%民衆不滿意,其中包括近三成綠營支持者與超過七成的藍營支持者。
該份報導還指出,事實上,柯案早已超越單純司法層次。由於北檢歷經一年多調查,卻始終拿不出決定性證據,使得輿論逐漸轉向,讓民衆黨成功將柯塑造成「被害者」。在高度政治氛圍下,不少民衆將此案解讀爲執政黨的政治打壓,使柯的「受害者形象」成爲動員能量,不僅鞏固支持基盤,也逐步吸引部分藍營選民。
柯文哲9月8日交保的時機,正值民進黨面臨726、823兩波大罷免失利後的民怨沸騰之際。即便他之後保持低調,不再公開受訪,媒體仍不斷將他與總統賴清德相提並論。他的一舉一動,甚至一個表情,都成爲新聞焦點,「無聲勝有聲」的存在感,反而更強烈。
隨着選舉逼近,若柯案未出現重大不利發展,且他能持續以交保狀態維持自由身分,柯文哲將可能進一步被放大爲「司法不公」與「政治迫害」的代名詞。這股力量,未來不僅是民衆黨的動員武器,更可能成爲反綠營情緒的凝聚點。至於柯文哲如何利用這股能量反撲賴清德,仍是政壇關注的焦點。
★未經判決確定,應推定爲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