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恐慌預言 靠媒體識讀除魅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我所看見的未來》暗示日本將在7月5日發生大災難,傳言掀起觀光客恐慌,導致日本旅遊業熱潮下降。路透
七月五日這一天,日本旁邊的國家與人民,都被這場日本漫畫家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的「預言」夢境給糾纏。
社羣平臺上出現大量「七月五日可能災難」、「日本要崩潰」之類的討論,造成旅遊取消、航空客運下滑等實際後果。不少使用者在未經查證下參與轉發,反映「假資訊先發,真資訊後補」的資訊疫情特性。
漫畫家迷因式傳播(Meme Culture),這種以視覺或短文形式傳播的迷因,形象、戲劇性強,極易刺激恐懼情緒並迅速擴散。許多媒體、網紅、論壇引用片段或封面,讓傳言在社羣平臺成爲焦點,成爲一股「資訊恐慌」。
以社會學理論視角,借用Stanley Cohen與後續學者的框架,此事件符合「道德恐慌」的五大特徵。
預言可能造成大型災害,引發廣泛「焦慮關注」。但也不乏許多人將漫畫作者及相信預言者,視爲「錯誤資訊亂源」。
然而,經過時間轉化,社羣與媒體「共識」,逐漸認定七月五日是個重大潛在威脅日期。於是,「不成比例」的資訊呈現,雖無科學根據,但旅遊、金融決策受到重大幹擾,過度反應。
日本政府的「易變性」,從官方的反覆聲明可見一斑。一下子指責鄰國擴大地震末日的解讀、又對自己國家出版品沒有澄清,尤其官方又將南海地震的頻率公開,引爆焦慮情緒,也強化了部分「菁英恐慌感」。
回想此次「七月五日末日」驚恐,當面對資訊隨時變動、網路傳播即時且無遠弗屆的情況時,日本媒體與政府應該在預言傳播初期即加入正確科學訊息,降低恐慌的「除魅」策略傳播效應。推動大衆學習辨識來源、求證訓練,不被標題宣傳或迷因誤導。
倡導透明、開放科學資訊與教育是根本;將焦慮轉化成有益行動,才能在變動的世界中穩健應對。
此次事件展現了在社羣平臺時代,漫畫加上迷因,是影視世代「強烈恐懼蔓延劑」,再加上日本偶發地震頻率,才使該傳言具備「可信門檻」。
「七月五日預言」事件揭示了社羣媒體如何放大恐懼,也暴露出社會在面對不明資訊時的脆弱。這不只是迷因引發的焦慮,更反映出媒體素養與資訊判讀能力的缺口。唯有提升公衆辨識與政府透明,才能在未來面對風暴時,更冷靜、理性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