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最怕「坪數被吃掉」 她見管理費差不多 網揭高公設真實感受
公設多雖看似奢華,但住戶衆多時,每戶分攤管理費反而接近一般社區。(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民衆在買房時最擔心「公設比過高」,導致實際使用空間大幅縮水。許多新建案雖打出坪數優勢,卻因公設豐富,讓人懷疑真正住的面積是否物有所值。近日一名網友就在Dcard發文表示,自己長年住在公設簡單的社區,直到得知朋友入住的高公設大樓後,纔開始好奇「住在公設超多的社區到底是什麼感覺?」
原PO表示,自己目前所購買的新大樓僅有警衛、會議廳、垃圾子母車、電梯與水塔保養及清潔服務等基本設施,社區住戶也不多,幾乎都是自住型。對比之下,朋友最近交屋的新社區卻配有閱聽室、健身房、空中泳池、媽媽教室、皮拉提斯、小孩遊戲區、咖啡廳等多元設施,但因住戶衆多,實際分擔下來的管理費竟與她差不多,一個月約新臺幣2500元,讓她直呼驚訝。
她進一步分享,近來開始培養運動習慣,但因住家周邊健身房需步行,遇雨天常懶得外出,使她更加羨慕社區內就配備跑步機等設施的住戶。「真的很好奇這樣的社區住起來是什麼感覺?不會常常排不到設施嗎?之後維護是不是會越來越貴?」
此文一出,引發大量回應。有網友指出,高公設雖吸引人,但若管理不善或使用率過低,反而成爲浪費資源的負擔;也有網友認爲「住得舒服最重要」,只要用得到、管理得好,寧可多花些管理費也划算。
在房價高漲、居住需求多元的情況下,「高公設」究竟是價值加分還是隱形負擔?仍得依個人生活型態與實際使用情況來判斷。
更多 CTWANT 報導